二九文学 > 大国重工 > 第八百四十章 这就是冯总的高风亮节

第八百四十章 这就是冯总的高风亮节

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大国重工 !

    胥文良在冶金机械领域里,可以说是泰山北斗般的存在。简建平在冶金设计总院也算个人物,但在胥文良面前,只能算是徒孙一辈,所以胥文良可以毫不留情地贬损他,他还不敢还嘴。

    听胥文良质问自己见过多大的天,简建平有些窘,他支吾着说道:“胥老,这样的技术,如果放到今天,当然不算什么,有些在校大学生也能设计出来。但这张图纸是1980年画的,那时候,咱们全国能找出几个有这种水平的人来?”

    胥文良微微一笑,起身到自己的卧房去转了一圈,拿出来几幅纸张有些发黄的图纸,摊开在赵健、简建平等人面前,说道:“你们看看这个,嘿嘿,你们也算是有眼福了,我存了20多年,还打算什么时候捐给国家博物馆当个文物呢。”

    赵健和王丰硕都看了一眼,但没看出什么名堂。这只是几张普通的图纸,上面用绘图铅笔画了一些图形,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地方的笔迹都已经模糊了。他们不是干这个专业的,甚至都不是工科生,哪看得懂这样的东西。

    简建平则不同,他是专业做轧机设计的,成天就是和各种设计图打交道。他认真地看了看这几张图纸,忽然眼睛一亮,说道:“胥老,我看出来了,这不就是您和崔永峰老师合作写的那篇《1700毫米热轧机工艺优化》上的内容吗?让我看看,这是板坯定宽侧压装置,这是交叉轧辊设计,这可都是我们现在设计轧机的诀窍呢!我的天啊,您是说……这就是您当年的构思图吗?”

    20多年前,胥文良、崔永峰联合署名的文章《1700毫米热轧机工艺优化》发表在国际冶金学知名期刊上,引起了全球冶金装备领域的震动。在这篇文章里,胥文良和崔永峰介绍了十几项轧机设计的新思想,这些思想都已经提前申请了专利。国际冶金装备巨头日本三立制钢所和西德克林兹公司为了获得这些专利,不得不拿出大批的技术来与中方进行交换,而秦重、浦重因为得到这些西方国家交换过来的专利,在轧机设计与制造方面跃上了好几个台阶。

    时至今日,当年的那些新思想已经过时了,但受这些思想启发而产生的新设计思路,依然在指导着最新的轧机设计。所有的技术都是有传承的,简建平这些人为了提出新的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地回顾传统思想,胥文良和崔永峰的那篇文章,就是轧机领域里的经典文献,是他们无论做哪方面创新都绕不过去的。

    正因为如此,简建平看到这几张发黄的图纸时,就明白了这上面那些略显潦草的示意图,正是文章中那些设计的最初构思。机械设计总是从构思开始的,然后逐渐成形。构思是最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天才思想的,有些大师并不需要自己画图,只要提出一些构思,然后就可以交给助手去转化为具体的设计。

    简建平自己也做过这样的工作,自然能够看出这些原始的示意图中包含着如何精妙的思想,可以这样说,拿到这些草图,任何一个稍有点水平的冶金机械工程师,都能够把后面的工作完成。

    “胥老,这可真是宝贝啊!”简建平满怀崇拜地说,“您当年是怎么想到这些构思的?”

    胥文良呵呵一笑,说道:“小简,你弄错了,这些图并不是我画的。我记得那是1981年的时候,国家有意引进克林兹的轧机制造技术,我想不通。有位当时国家经委冶金局的干部到我家里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他看了我设计的轧机图纸之后,跟我说,我的设计思想已经落后了,需要有开放的胸襟去接受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他见无法说服我,就跟我说了一些他自己对于未来轧机设计的思想,这就是他当时画下的草图。”

    “您说的,难道是崔永峰老师吗?不对,他不是一直都在秦重工作吗?”简建平有些懵。这些草图居然不是胥文良画的,而这些技术却出现在胥文良和崔永峰写的文章里,那么就只能是崔永峰的贡献了。可是,这又不合理啊,简建平是认识崔永峰的,知道崔永峰一直都在秦重工作,从来没有在国家经委工作过,而胥文良分明说,这是一位国家经委的干部给他画的。

    “不是永峰。”胥文良说,“这位给我画图的同志,当时只有20岁,而且只有初中学历……”

    “您是说……”简建平的眼睛瞪得滚圆,他再木讷,也听出胥文良所指的是谁了。这一刻,他只觉得心里羊驼狂奔,想像帕瓦罗蒂那样高歌一曲“我的太阳”,还有,他的膝盖有点软,想跪……

    赵健也听明白了,甚至比简建平反应得更快一拍,他凑上前去,认真地审视着这几张图纸,不敢相信地问道:“胥老,您是说,这就是冯啸辰同志画的?而且是在1981年?”

    “正是如此。”胥文良用矜持的口吻说。

    “那,我们……,我们可以拍几张照片吗?”王丰硕结结巴巴地请示道。

    “完全可以。”胥文良应道。

    王丰硕取出随身带的照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下了这些图纸。图纸上有冯啸辰写的注释,未来只要做一下笔迹鉴定,就可以判断胥文良的话是否属实。一个人的笔迹是有特征的,而且不同年龄段的笔迹也会有差异。原经委的档案馆里能够找到冯啸辰当年写的报告、填的履历表之类,上面有他在1981年前后的笔迹,纪律部门做这种鉴定工作是非常专业的。

    简建平此时也从惊愕中恢复过来了,他向胥文良问道:“胥老,您的意思是说,这些思想其实是冯总提供的,您和崔老师只是……呃,我是说……”

    他不知道怎么说下去了,后面的话真有些不太中听。胥文良替他说了出来:“你说得没错,这些思想的原创者就是小冯,我和永峰不过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完善了而已,贡献最大的并不是我们,而是小冯。但是,在发表文章的时候,小冯坚决不同意我们把他的名字写在前面,甚至不愿意把名字写在作者名单里。你可以去找找当年的文章,我们只在鸣谢的地方,写到了他的名字。唉,说起来,我们两个人都是占了小冯的便宜啊。”

    “可这是为什么呢?”简建平有些想不通。学术机构里,署名从来都是要争破头的事情。为了某个想法到底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几十年的老朋友都可以反目成仇。胥文良和崔永峰的那篇文章,引用率高得惊人,如果放在今天,凭这一篇文章就可以评上教授了。冯啸辰既然是这些思想的原创者,为什么拒绝署名呢?

    “这就是冯总的高风亮节啊。”赵健感慨地说。简建平想不明白的事情,他是能够想明白的。这些年,冯啸辰甘当无名英雄的事情多得很,外人不知道,纪律部门是看在眼里的。许多在别人看来是极大荣誉的事,冯啸辰会随意地让给同事、同僚。几万、几十万的费用,冯啸辰也会毫不犹豫地让自己家族的企业掏出来,白白为国家做贡献。

    一篇文章的署名权,对于简建平,或者胥文良、崔永峰他们,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冯啸辰当年是经委的干部,并不准备走技术路线,所以在文章中署名没什么意义,还不如把署名权让给胥文良。当然,说没什么意义,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一个知名学者的头衔,对于机关干部也是很有用的,只是冯啸辰不屑于追求罢了。

    赵健一直都知道冯啸辰是个大公无私的人,但他有一种想法,觉得冯啸辰现在如此,并不意味着在20多年前也是如此。毕竟,那时候冯啸辰只有20岁,世界观还未成型。可结合胥文良说的这段往事,赵健可以确定,冯啸辰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胥文良卖了半天关子,就是为了引出赵健的这句话。听到赵健这样说,他用一种倚老卖老的姿态对众人说道:“你们觉得一套弯辊串联装置很了不起,但对于小冯来说,不过是一个小发明而已。我们那十五项专利,每一项的价值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我们用那十五套专利从三立和克林兹手里换来的技术,价值上亿美元。你们想想看,如果小冯是一个贪财的人,他会把这样的技术无偿贡献出来吗?”

    “我明白了。”赵健拼命地点着头,“冯总的觉悟,真是值得我们仰望的,我们不能用对待常人的眼光来看待他。”

    胥文良意犹未尽,继续说道:“还有,你们如果觉得他把弯辊串联装置这样的技术卖给外国人,会对国家造成损失,那我也可以告诉你们,你们错了。这项技术,在当年对咱们国家的轧机制造并没有什么作用,因为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后来,我们学习了三立和克林兹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小冯专门找过我和永峰,给我们讲了几种新的弯棍串联技术,远比他卖给外国企业的技术要高明得多。也就是说,他其实是发明出了好几种技术,结果把最差的技术卖给了外国人,把最好的技术留下来了,分文不取,直接送给了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