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女帝师(全集) !
【第三十九节 质不受饰】
一觉醒来寝室已经大亮,我猛从床上弹了起来,没好气道:“谁在外面?!这么晚了,怎么不喊我?!”
床帐闻言掀开,绿萼笑吟吟地伸进头来:“昨天姑娘又是跪又是拜的辛苦了,奴婢见姑娘睡得安稳,就没唤姑娘。反正也不用去定书房,多睡一会儿又何妨?”
“什么时辰了?”
绿萼道:“快巳时了。”说罢扶我下床,披了一件寝衣在我身上。
我坐在妆台前,叹道:“是我昨晚没交代清楚,今天要去遇乔宫向昱贵妃请安,还要去拜访颖妃娘娘。若去得太晚显得不敬。都巳时了,也不知道还该不该去了。”
绿萼正在往牙刷上涂青盐薄荷膏,命小丫头捧好漱盂,笑道:“姑娘不必烦恼,定乾宫的陶公公已经在楼下候了好一会儿了,定是宣姑娘去御书房。”
我大惊:“陶公公来了你们怎么不叫醒我?”
绿萼抿嘴一笑:“陶公公说,圣上有旨,若姑娘还睡着,就不要惊扰。反正御书房的奏疏积下也不是一两日了,慢慢去不迟。”我这才松一口气,于是匆匆忙忙地刷牙。绿萼又道,“陛下待姑娘还真是体贴,这样细微的事都想到了。”我白了她一眼,漱盂哗哗地响。
换上一身淡姜黄色红鱼纹窄袖长衫,簪了一枚七珠银钿,正对镜挂一线黄玉耳坠,门外小丫头报陶公公来了,于是忙命请进来。小陶轻手轻脚走了进来,躬身行了一礼:“陛下召朱大人去御书房。”
我笑道:“陛下这会儿是才下朝么?”
小陶道:“是。陛下一回书房,就命奴婢来请大人。”
我笑道:“请问公公,陛下召见所为何事?”
小陶一咧嘴,垂目迟疑:“这……奴婢不好说。”也是,皇帝的言行自是不能轻易泄露。小陶想来才在御前不久,还不敢像小简那样放肆。
御书房的门口有几个内监垂首恭立,见我来了,眼也没抬一下。室中没有开窗,皇帝坐在窗下的紫檀龙榻上,弓着身子,握着朱砂笔,对着一本奏疏发呆。天气已渐渐转暖,他还是披着一件大毛衣裳,仿佛不是用来保暖,而是防止南窗灿烂的春光把他给晒化了。我见他面色不虞,先望了望小简。小简见小陶出去了,这才向我挤了挤眼,摇了摇头。
行过礼,皇帝道:“你来得正好,朕正在头疼。”
我笑道:“不知陛下因何烦恼?”
皇帝向小简道:“你说!”
小简缓缓道:“事情是这样的,原河北路行军大总管、安东都护府、左将军黄泰林忽然卒了——”
我颇为震惊。咸平十四年年底,征北将军黄泰林在东北平叛有功,升为左将军,一时风头无两,与大将军陆愚卿并驾齐驱。甚至有人猜测,黄泰林将取代陆愚卿,做下一任大将军。随后他一直执掌河北路军民大事,颇有武功政绩,到现在也不过才五六年。正当壮年的黄泰林竟然死了。我忍了忍,没有插口。
只听小简又道:“陛下赐黄将军谥号,叫作‘孝武’。谁知诏书发下去,让给事中封还了。”
去年的亲征诏书上,的确没有黄泰林的名字。我原本以为是黄泰林镇守河北路离不开的原因,现下看来,也许他早就病了。我叹道:“黄将军武功卓著,羁抚各部有功,这‘武’字极为恰当,难道问题出在这个‘孝’字上么?”
小简道:“正是。群臣计议,说黄将军的母亲在京中病笃,黄将军未能侍奉在榻前,这个‘孝’字是称不得的。因此封还诏书。”群臣并没有说错。小简接着道,“黄将军得知母丧,立刻赶回京城,缞绖徒跣,千里负棺往家乡安葬,见者无不落泪。黄将军守墓半年,哀不自胜,那样好的身子,竟一病病死了。听说临终时哀戚惶愧,一句话也说不出。黄将军因孝而亡,因此陛下谥一个‘孝’字,以安英魂。”
皇帝的右手轻轻颤抖,朱砂笔尖在龙纹砚中一点一点,如泣血的尖喙。他低低道:“黄将军之所以没有回京侍母,全因国事。他几番上书,朕因河北路民心未稳,诸部犹怀叛逆之心,命他镇守不移。即便他不孝,也是因为朕。他们明知朕的意思,还要封还诏书,分明是彰君之恶,以博直名。”
看来,皇帝真的是病糊涂了。我俯身拾起落在地上的奏折,周身红鱼一动,似在被日光照暖的春水中悠游。我将奏疏放在龙榻上,淡然一笑。
皇帝问道:“你笑什么?”
我屈一屈膝道:“此为天朝之幸,因此微臣心中欢喜。”
皇帝叹道:“朕连一个谥号都不能做主,幸从何来?”
我笑道:“这种事情,也能难倒陛下么?只需遣使往黄将军府中传旨,木已成舟,那位封还旨意的给事中反倒要落个‘封敕脱误’的罪名。然而朝廷制度,君臣共遵。所谓‘上不信,下不忠,上下不和,虽安必危’[214],所以陛下才不忍如此行事。君信臣忠,如何不是国家之幸呢?”
皇帝也笑了,搁笔道:“你从未处置过政事,对如何应付群臣,倒是很精通。”
我垂头道:“微臣不敢。”
皇帝道:“你只说怎么办。”
“皇上不怪罪微臣妄议朝政,微臣才敢说。”
“这也算不得什么朝政大事,不过是朕的一点私心罢了。”
我肃容道:“谥者,子议其父,臣议其君。‘饰终之称也,得失一朝,荣辱千载’‘义不可夺,官不可侵’[215]。”说罢,停了一停,见皇帝若有所思,合目颔首,这才续道,“古人云,‘质有余者,不受饰也’[216]。微臣以为,强要谥一个‘孝’字上去,反而不好。还请陛下三思。”
皇帝似从梦中惊醒,阒然张目:“‘不受谥’?”我谦恭一笑,低下头去。皇帝叹道,“言之有理。传旨,黄泰林谥曰‘景武’,诏书发回中书重拟。”门外一个小内监往中书省传旨去了。
皇帝的笑意这才松快下来,向我道:“你过来。”我本已站在榻前,闻言只得走上一步,贴着小几站住。皇帝道,“到朕身边来。”我只得走到他的身边,在他身后半步侍立。
皇帝一抬手:“你看那边。”但见大书案后的七扇金丝楠木云龙屏风边,摆了一张樱桃木雕花小书案和一把榆木圈椅,铺着崭新的芙蓉褥子。书案上一套干净的笔墨,洁白的笔尖微微张开着,似要吸尽天下的不平之气,“从此后,你就在这里坐着,替朕看大臣们的建议,拣要紧的有新意的说给朕听。”
走近了,才闻见他被重重包裹的身体透出浓烈的药气,说话也像秋风的温凉与无力。他细瘦修长的手指懒懒一抬,但见指节粗大,色泽黧黑,分明是焦皮裹着枯骨。我心底蓦然一酸,怔在当地。皇帝道:“你过去坐吧,看看可还舒适。若不好,只管命人调换。”
我慢慢走过去,趁背对着他的工夫,小心拭去一线泪意。我坐下来,微笑道:“微臣觉得很舒适,多谢陛下。”
皇帝笑道:“既觉得好,那便不要偷懒了。”话音刚落,一个小内监便上前来研墨,大宫女良辰亲自摆了一杯茶在桌角。新笔被濡湿,坚毅地凝聚起所有的意志。皇帝拿了一本奏疏一目十行地看过,不一会儿已用朱笔批了五六本。他埋头不起,好一会儿,我才能安下心来拿起一本奏疏。待我看完,却不知该不该立刻就禀告。正犹豫间,皇帝道:“看过了就说。”
我忙道:“是。这一封,是中书舍人白大人的奏疏,共有三谏,一是朝廷取士太滥,请托成风;二是铨叙不依成制,黜陟不依考绩;三是朝廷每年科考取士太少。建议多多开科取士,从学子中选官。”
皇帝默然,一路圈下去,头也不抬道:“传旨,朝廷甄选擢赏,自有制度,县令及以上起家者,吏部尚书或侍郎必面考其才学,庸下违学者,依旧回县学读书。让国子监重新议定考目和取仕人数,三日内报上来。淮阳男、中书舍人白子琪忠正体国,直言敢谏,赏物百段。”一时间小内监们分头传旨去了。
我不想他竟这样快便打发了,捏着白子琪的奏疏呆住了。皇帝抬眸温然一笑:“呆着做什么?看下一封,看好了直说便是。”我这才回过神来,拿起下一封奏疏。我看的工夫,他又批了几封,随口交办了些事情。如此到了午时,他手中不停,口中不断,耳边还要听我奏事,一口气处理了二十几封奏疏。
临近午时,皇帝起身道:“今日到此为止,以后每日你巳时来,一月一日休沐。”
我起身行了一礼:“其实陛下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又何须微臣?”
皇帝捧着热茶,连直起腰来都嫌疲累:“从前朕连小书房的折子都看,如今这身子,已经处理不了这么多了。何况太医只准朕用半日来处理政务,若没有你和封大人,朕恐怕要疲于奔命了。”又向小简道,“传膳吧。”小简扶着他缓缓走出御书房。
我垂手恭立,目送他走入空旷高远的仪元殿。簇簇浓烈的阳光像蘸饱了藤黄的鞭子,狠命地抽打他臃肿而迟缓的身子。他咳了两声,按住右肋下,慢慢弯下了腰。停了一会儿,继续扶着小简向寝殿走去。我正要离开御书房,忽然听见一声短促而隐约的呻吟。他的脚步并未停下,反而加快。我疑心起来,那一声呻吟也许只是我的错觉罢了。
因没用早膳,走出仪元殿时已是饥肠辘辘。绿萼从茶房里出来接我,忙不迭地问道:“陛下和姑娘说了这么久,究竟什么事?”
“让我帮他读两封奏疏罢了。”
“是大臣写的,还是百姓写的?”
“是大臣写的,不过都是些建议书,不着急办。长篇大论、诗云子曰的,陛下不耐烦看。”
绿萼笑道:“陛下怎么不选个朝臣来看?”
我淡淡道:“从集贤馆或者昭文馆寻一两个不是不可以,但这些人整日在朝中,难免没有私心,或泄露个一言半语,或有人故意亲附以窥伺上意,这就不好了。女官嘛,毕竟不能随意结交外臣。何况定乾宫这个地方,妃嫔公主也常来,外臣常在这里,也不方便。”
绿萼笑道:“奴婢懂了,因为姑娘在这里会常常见到大臣,所以陛下昨日命姑娘去谨身殿谢恩,先见一见面,对不对?”
在阳光下站了一会儿,方觉周身舒泰。在青州的那些日子里,我虽然自在,但心中总有些不足,就仿佛那些在庭院中、梨树下判断的案件都不够大、不够惊险,又像永远吃着隔夜的米饭,味道并无异样却总嫌不新鲜。直到此时此刻,一颗心才像是熨平了一样舒展开来——原来,御书房才是我一直恋恋不舍的地方。
我微微一笑:“大约是这样。但愿漱玉斋从此安定下来,再也不会有人受伤、死去……”
我和绿萼正要从定乾宫出去,忽听有人在身后道:“下官封若水拜见朱大人。”
我转身,但见封若水上着牙色窄袖对襟襦衫,自肩头到袖口,用杏黄色丝线绣着大小不一的菊花。日光下瞧着不甚真切,倒有彼岸花的飘逸冷峻。蟹青色齐胸襦裙绣了几朵天青色牡丹,缀满灰色碎叶。绾着单螺髻,只簪了一朵淡黄牡丹宫花,似冰绡透着火光,清冷通透。我连忙扶起她:“封大人安好,当真许久未见了。”
封若水容色清减,似春花浸染了秋霜,又像秋菊浸沐着春阳,像我在青州的心事,总嫌美得不足。寒暄一番后,她微笑道:“姐姐这是要回宫么?”
“正要回去用膳。”
封若水笑道:“姐姐若不嫌弃,往我那里坐坐,一道用膳可好?”
我笑道:“好是好,可是我用过膳还要午歇片刻,午后还要往定乾宫来,恐怕来不及。”
封若水笑道:“姐姐未免太勤勉,陛下每日在御书房只在巳时到午时,用过午膳便要好好歇息养病,如今连经筵也免了。姐姐午后可以不用来御书房。”
我推却不过,只得道:“那便恭敬不如从命。”
我与封若水相识十载,面谈次数屈指可数。在我心中,她是百折不扣的向阳花,花期越长越明丽,越没有陈冗斑驳的旧色。和她一道沿西一街向北走,因是背阳,自然不如向南走顺理成章,颇有一种面向心背的荒诞感觉——尤其在得知封羽上书建议立高曜为太子之后。
封若水微笑道:“昨日姐姐才一回宫,陶公公便来宣旨,说陛下升我为正五品女丞。我细细问了情形,才知道是姐姐提了一句。一会儿妹妹该多敬几杯,答谢姐姐的提携之恩才是。”这样随意淡然,听上去不像有感激之情,倒像是自嘲。
裙角红鱼游弋,轻快得快要融化在暖阳中。我亦淡然:“不敢当。昨日午宴,封老大人就在那里坐着,陛下自然想起妹妹。况且陛下早有此意,只是差一个能让妹妹扬名的好机会罢了。”
封若水笑道:“只怕是见了姐姐这位女录,才想起妹妹来。”
这话似有酸意,我不知该说什么,于是径直问道:“妹妹这话何意?”
封若水笑道:“我是真心实意多谢姐姐的。听说姐姐当年在小书房的时候,于朝政颇有纠弊,妹妹就远远不如了,可说是尸位素餐。”
我笑道:“封妹妹自谦,若妹妹不好,也不会升作女丞。令尊大人与妹妹共效国事,有前朝宋氏父女之风。”
封若水道:“宋氏父女?”
我笑道:“便是尚宫宋若昭和她的父亲宋庭芬[250]。”
封若水道:“那样的三朝女学士,妹妹比不得。”
说话间已从永和宫门前穿过,到达封若水所居住的映月阁。北面是龚佩佩的出云阁,南面是华阳公主的鹿鸣轩。映月阁夹在两处富丽高华的宫苑之间,精致小巧,不显山露水。恰似她这个人,经多年砥砺,美得明晰而含蓄。
我淡淡一笑道:“如何比不得?事在人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