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浙东的发展,汇聚于宁波府。
道路两旁,皆植杨柳、桃树。
城墙旦暮修整,望之耸然。
这是宁波城在扩建。
杨士奇刚入城,就看到一条彩灯长街,饰以绸带,宛如飞虹。
东西两阙,楼观对耸。
越来越气派、辉煌。
杨士奇初来乍到,满目惊奇。
雕栏画栋,朱栏彩槛,令人赏心悦目。
“宁波府真是富庶啊,短短时间就超过了句容,真是不可思议。”
杨士奇背负双手,一阵惊叹。
沿街有自卖饮食珍奇之物,市井之盛,远超京师。
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等等,种类齐备。
牛车、马车阗塞道路,车尾相衔。
沿途张家酒楼、李家香铺、王婆婆肉饼、曹四分茶、高丽珍货、东瀛私藏、吕宋香料等等,客皆盈门。
最让杨士奇感兴趣的,是宁波府的文化思维,正逐渐地转变。
他嗅到了一种危险的气息。
一些街市毫不遮掩地宣扬:
“人生百年几回头,富贵自向浪中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等等。
这是鼓励百姓、商贾出海吗?
现在大明整体的国策,还是“禁海”,只是给宁波府开了一个窗口。
真要全面开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杨士奇神思涌动,没有妄下决断。
他只准备好好看看。
忽然!
前方出现了吵嚷声,有百姓和官差起了冲突。
杨士奇心神一动,往人群挤去。
通过他们激烈的对话,他大致了解的事情的经过。
原来宁波官府要在这一片区域进行改造,需要购买百姓的宅邸。
这宅邸是祖宅,除非家族成了破落户,否则不可能买卖。
容易被人戳脊梁骨!
“你们走吧!”
“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拆了祖宅,给再多的钱都不可能。”
一名穷酸秀才昂首挺胸,丝毫不畏惧官差。
这是他的信仰!
官差见说不动,只能向上级汇报。
负责拆迁工作的照磨屠子真亲自赶来,劝说李秀才。
“官府给你三百两银子,还不愿拆迁吗?”
按照市场价,李秀才的祖宅最多估值两百两。
可里面寄托的情感,不可估量。
“不拆,坚决不拆。”
“读书人,怎能为了银两折腰?”
李秀才目光灼灼地望着屠子真,他撸起袖子,不怕干一架。
“这样吧。”
“折算成三十亩良田,如何?”
屠子真退了一步。
宁波府一亩良田,价值在十两左右。
朝廷禁止土地贸易后,良田有价无市。
李秀才怦然心动。
良田和祖宅一样,能够留给子孙后代。
以祖宅换良田,李秀才绝对不亏。
“四十亩,我就答应。”李秀才咬咬牙。
这个抉择,能够影响到李家三代人,他不可能不慎重。
“不可能。”
“如果人人都坐地起价,宁波城的改造如何进行下去?”
“这不是你一家的事,是全城,甚至整个宁波府。”
屠子真态度坚决,没有轻易妥协。
“按照宁波府的拆迁条约,我是不是还能领一栋阁楼?”李秀才追问道。
“不错。”
“只要爽快地签订契约,家家户户都有,具体的图纸你应该看过。”
屠子真面色肃然。
“好,我同意。”李秀才签字画押。
屠子真完成了谈判,这才露出笑容道:
“感谢您为宁波府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通过这样的模式,宁波府基本上征得城内百姓的同意。
杨士奇看到这一幕,若有所思。
他挨家挨户询问,发现百姓们对官府的补偿都很满意。
宁波府的谈判,溢价三成以上,还会给他们安排住所。
如果想转出城外居住,官府负责他们新宅的建造。
古往今来,官府征收百姓的土地,都是一纸公文之事。
宁波府做到了让百姓满意,这一点难能可贵。
可这距离王守敬所说的“三千万两”土地改造,还有很大的差距。
杨士奇很好奇,王守敬会将钱财,花在哪里。
他一打听,这才知道。
宁波府的土地改造,分成好几期。
第一期位于舟山岛!
宁波府将在舟山岛上建造“海景别墅”型住宅。
最低的售卖价格在三千两,贵的达到了上万两。
第二期才是宁波城。
至正二十年(1360),浙东都元帅纳麟哈剌开始筑城。
之后,方国珍又再次修治。
洪武六年(1373),指挥冯林将城墙加高加厚,又疏通东、南、西面的护城河。
洪武十四年(1381),指挥李芳进一步修葺城墙。
到了永乐元年,已经属于“老破小”了,根本不契合宁波府的发展。
重新规划城池,势在必行。
现在杨士奇开始担心。
这么大规模地动土,真的能够将钱赚回来吗?
万一市舶司的资金,以及商贾的集资被捆绑,那可就坏了!
殊不知,王守敬已经做好的充足的准备。
他拿着舟山别墅区的建造图纸,以及模型,向商贾们预售。
只要市舶司的海贸政策没有改变,这种繁荣将会持续下去,为朝廷、为朱棣的内府源源不断地赚取资金。
杨士奇花了很长时间,多方面打听,才明白这种运营模式。
很巧妙。
环环相扣。
只是如何忽悠商贾们预购呢?
这是一门学问,琢磨不透容易出现差错。
预售活动,正在舟山岛进行,杨士奇正好赶上了。
他通报了身份,魏宗郑重地进行接待。
“王知府何在?”
“知府大人在舟山。”魏宗如实回答。
“正好,在下要去舟山参与这一场‘预售’,不知方不方便?”
杨士奇很谦逊,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
他是内阁成员,能够直达天听。
别看官衔不高只有四五品,哪怕面对一二品大员,杨士奇一点也不怂。
魏宗哪敢拒绝,只是提前派人通知了王守敬。
王守敬听说来人是杨士奇,倍感兴趣。
这可是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的存在!
仁宣之治有这位大佬的功劳!
朱棣派此人来,可见他对宁波府发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