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 锦绣明嫣 > 40第三十七章 天禧之乱

40第三十七章 天禧之乱

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锦绣明嫣 !

    老皇帝欢欢喜喜的过了六十大寿,觉得自己的身体很是康健,定然能再活个十来年,于是趁着高兴,决定改元天禧,所以翻了年,便正式进入了天禧元年。

    然而这个年号改得不好,也不知是哪里犯了忌讳,天禧元年注定是个多事之年。正月初五的时候,陈太后薨逝,谥号明德。明德太后是陈皇后本家的姑母,无论从情感还是利益上来讲,太后自然是支持立秦王为太子的。皇帝不好违背母亲的意思,这些年来只是拖着,不肯立储。现在太后一死,死前又留有遗言让皇帝尽快立储,皇帝便没了顾忌,二十七日守孝期满,就召见群臣讨论立储之事,至此拉开了夺嫡之战的序幕。

    皇帝终于松口要立太子了!盼星星盼月亮等着这一天的秦王党和魏王党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好了,当下群情激动起来,一个二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全心投入夺嫡大战。这下子朝堂之上为了立储之事,两派人马争得面红耳赤的,平日里个个正人君子得很,现下是恨不得挽着袖子给对方一老拳抽趴下喽。而朝堂之下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栽赃陷害,拉人*,时不时的有官员落马,搞得燕京一派凄风苦雨。

    本来皇位继承制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当今皇帝没有嫡子,长子也是个扶不上墙的(据说是被皇后娘娘养残的),而皇室下一代的品质实在是让人堪忧,诸皇子中除了秦王和魏王,还真没个可看的。

    所以太子人选也只有从秦王、魏王中挑了。秦王养母是皇后,虽然没有改了玉牒,记在皇后名下,但他也算得是半个嫡子了,在这一点上就占了优势,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认可,可惜秦王不是老大,他排行第五,要不然也没什么可争的了;魏王则是有皇帝的宠爱,皇帝喜欢小儿子,想要小儿子当太子,但要顾及朝臣意见,正同群臣扯皮中,所以也有小部分人想要借此晋身,力挺魏王。这实际上是皇帝跟朝臣的一次较量,胜负难料,若皇帝被劝住,那就是立秦王,若朝臣服软,就是立魏王,这样的情形实在不好得掺和。

    中立派代表如沈琳,早就拖家带口,跑到建康躲着了,万事不管,只等尘埃落定。反正老皇帝身体好得很,最大的靠山不倒,还没必要再找一个。

    哪想到在个秋风乍起的时候,刚过了六十一岁生日的老皇帝他居然驾崩了。天禧元年九月初八,天子崩殂,谥为孝仁皇帝。

    沈琳捏着京城的来信看了又看,实在不敢相信他一向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皇帝表哥已经驾鹤往西天旅游去了,只留下遗言说传位给魏王。

    真是太不负责了,好歹也给留张圣旨啊。这下好了,魏王登不了基,秦王一派就咬定了不见圣旨,不肯称臣,因为没准儿是魏王假传口谕呢。孝仁皇帝死得突然,死的时候身边只有曹妃(所以有传言说皇帝死于马上风)和个太监总管。太医大臣们赶到的时候,老皇帝早就嗝屁了。就这两人当人证,也难怪人家怀疑了。

    争争吵吵过了十来天,还是没个结论。本以为还能吵下去呢,秦王就带兵逼宫了,捏着人证物证,说是曹妃魏王毒害了先皇,于九月二十的晚上,攻打皇宫(因为魏王住宫里)。

    魏王在军中只有威武将军李家可以依靠(这还是老皇帝留给儿子的势力),本就人单势薄了,更有康宁候卫家临时加入了秦王阵营,双方兵力悬殊,魏王只能在一队李家军的护卫下,仓皇出逃,秦王则占了宝座,顺道儿把进京奔丧的藩王们全拿住了(沈琳严重怀疑,秦王之所以等了十来天才动手就是为了抓这些藩王们)。

    天禧元年,十月初八,秦王大局在握,就此登基为皇,发下通缉令全力捉拿弑父潜逃的魏王。

    天高路远,等到沈琳拿到消息,新皇早就登基,昭告天下了。而这时,魏王也已经在跑路途中了,一面宣传着秦王暗害君父,谋朝篡位,一面打着他才是正统的旗号,直往蜀中奔去。一路上倒也聚集了一堆人马。

    这两兄弟追追逃逃,打得热闹,天下民众,一时也分不清谁是谁非。然秦王已经在金殿登基,占了先手,对大部分人来讲,自然是向秦王称臣为好。

    沈琳跟谢玄之一说,他决定上表向新皇称贺。谢玄之鄙视之,真没见过你这样没节操的。

    沈琳脸皮极厚,反驳道,“反正哪个当皇帝都是他老赵家子孙,肥水没流到外人田里去。”

    “就算秦王真的是谋反上位,也没关系么?”谢玄之问道,他可没有沈琳那样无节操。要知道先皇在世时军中最信任的就是李厚,身边亲信就是总管太监,如今这两人都追随魏王跑路了,想来皇帝遗言不假,兴许还真是该魏王即位的。

    “其实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分别呢,我只担心若是因此而天下大乱,那就不好了。”沈琳一脸忧国忧民。

    “所以魏王还是早日被剿灭的好。”谢玄之感叹,先皇在这点上真是不够英明,要是早早决断了,定下太子,不就没这么多事了。

    ————————————————————————————————————————————————————————

    不说沈琳谢玄之在家吐槽先皇一家子,且说魏王一路狂奔,十月底的时候终于到了蜀中。李厚做过镇蜀大将军,蜀中的军事他熟得很,没费什么力气就收服了川蜀,护着魏王进了成都。镇蜀将军顾名思义本就是为了防止蜀王坐大而特设的官职,权力不小,李厚在蜀中的时候就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势力了,现下蜀地大大小小的官员多是他的党羽,一入蜀地,就等于是回了老巢,任谁也奈他不得了。

    天禧元年十一月二十,在李厚的扶持下,魏王于成都称帝。李厚仗着蜀道天险,阻隔了身后追兵,秦王多次调兵攻打不下,只得眼睁睁看着魏王称帝,建立政权同他对峙。

    第二年,秦王建年号长庆,是为长庆帝;远在蜀中的魏王则改元天佑,是为天佑帝。至此,天下二分为天佑蜀燕和长庆北燕,两国战争不断,强盛一时的大燕因此而走向了分裂,没落。

    ———————————————————————————————————————————————————————

    天佑帝在蜀大搞建设的时候,长庆帝也没有闲着,他是个爱记仇的性子,当上皇帝后立马开始了清算。曹妃当时为了给儿子打掩护,没来得及逃跑,落在了长庆帝手里,长庆帝直接以谋害先皇的罪名赐了她三尺白绫。曹家也没逃掉,被诛了九族,而那些没逃掉的魏王党羽皆落得个抄家灭族的下场,牵连甚广,燕京血流成河,搞得同魏王一系有牵扯的官员人人自危。这一举措,彻底断绝了某些想要投诚的魏王党的退路,更是坚定了他们跟着蜀燕政权走到底的决心,蜀燕一时间士气高涨。

    而藩王们被迫留在了京城,轻易不得离京。长庆帝则派人接收了藩王们的地方势力,原本的藩王属地完全落入了朝廷手中。长庆帝以雷霆手段了削藩,使得北燕实力大增。

    处理好内政,长庆帝于长庆元年春,调集二十万大军,开始了伐蜀之战。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有着天府之国的称号。这里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绝对不是个好攻打的地方。李厚依仗着地势天险,蜀地富饶,同北燕军交战数月,僵持不下。

    然而上天没有站在长庆帝这边,这年春天潭州、永州、衡州、邵州大旱,四个月没有降一滴雨,赤地千里。到了六月的时候这场旱灾一点也没有缓解的趋势,反而渐渐扩张,向洪州、抚州等方向蔓延。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更可怕的是有瘟疫蔓延开来。

    洞庭一带本是鱼米之乡,如今粮仓出事,长庆帝自顾不暇,不得已被迫停止了伐蜀。

    趁着北燕大旱,蜀燕得以休养生息,迅速的发展壮大,第二年更是趁机发兵占了江陵、豫州,渐渐有了同北燕一争天下之势。彼时天佑帝年十五,年少未及亲政。威武将军李厚成为镇国将军,同时加封太尉,统领蜀燕兵马,兼揽丞相之职,成为了蜀燕实际上的掌权人。

    ————————————————————————————————————————————————————————

    皇位更迭,天下二分,这些权力之争对平民百姓的影响远及不上这场大旱来得真切。

    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

    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

    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

    为了生存,流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徙他处。他们所到之处犹如蝗虫过境,草根树皮被一扫而空。时有流民抢掠百姓的事情发生。流民是可怜的也是危险的,人心惶惶之下,许多郡县都采取了不准流民入城的政策。

    史载:“长庆元年,洞庭大旱,水稻薄收,亩不及斗。秋粮无收,桑麻未种。至次年,自春迄秋旱魔为虐,桑麻皆未交土。旧既没,新亦无望,室罄空悬;谷未熟,菜仍弗生,民多流亡。是为天灾,大祸。”长庆帝为了赈灾,设平粜、赈济两局,差官四处购粮。然脚稀途远,买易运难,虽有赈济,而到达灾民手中的寥寥无几,贫分极次,口分大小,每月放粮一次,大口七斤,小口二斤,‘赈者尽赈,死者仍死’。

    作者有话要说:好痛苦,长智齿了,牙疼。又要做一个小组作业,所以拖到现在才来补上下半章。

    真是对不起。

    这种政治方面的真心不会写啊

    改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