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兴叹

第三百一十七章 兴叹

作者:键盘战斗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红楼从辽东开始 !

    杨玉带领一千金陵,江苏,应天府等地征集的士兵,沿着三岔河逆流而上。

    出了营地十数里,就风声鹤唳。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对这里毫无头绪,看见什么景物,都觉得会有伏兵。

    “有人?”

    士兵发现了一些百姓打扮的人,正往他们的方向走来。

    “快,别让他们跑了,赶紧去抓来。”

    杨玉以为是自己运气好,百姓们运气不好,他们撞上的军队。

    不管是奸细还是真的百姓,对他都有大用。

    令他意外的是,这行百姓看见官兵竟然没有四散奔跑,反而主动上前询问。

    “是金江军吗?”

    杨玉摸不清楚头脑。

    “我们是金陵军。”

    百姓们露出失望之色,有些人的脸上,这才露出担忧害怕的神情。

    杨玉收起心中的好奇,询问他们的来路,众人一口同声,皆告知是本地的百姓。

    “我一路来都没有看到人烟,你们如何证明是本地的百姓。”

    “这里的蛮人上个月全部离开了,并来了好些蛮兵,把所有村落的汉人都赶回去辽沈。

    我们是逃出来的,一直躲在野外,久见不到蛮兵,才出来准备往复州赶去,投奔金州。”

    杨玉见这么多的百姓,观其神色应该不是奸细,并且自己多加留心一二,应该不会出事。

    “我军要去打蛮族,却不知道此地地形,你们可有人愿意作为向导带路?”

    杨玉询问后,又怕百姓不愿意,此地不是国内,因此他主动说道。

    “不让你们白为我做事,给你们重赏。”

    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的话音刚落,这些百姓纷纷表示,愿意为大军做向导。

    他们不要赏赐。

    “诸位实乃义民啊。”

    被这些百姓的精神感动,杨玉赞叹了一句。

    有了这些向导道路,并沿途告知周围的地形,他们自信的说道,此地没有了蛮人。

    果然。

    一路前行,别说蛮兵,一户蛮人都没有碰到。

    前行十数里后,不在继续东行,而是沿向北而去,一路过大井子,獐子沟,到了老虎头河。

    国内的百姓,畏惧贼寇,更畏惧军士,见到军士逃都来不及。

    眼前的辽民们,见到大军不但不跑,竟然还不要赏赐的,为军队带路。

    有了这些熟悉地形的辽民加入,前锋部队行进的越发顺利,一直过了河湾子才停下来。

    难怪平辽侯闯下如此基业。

    杨玉听着辽民们一路诉苦,满心的仇恨。

    皆说如果不是因为身在蛮族腹地,到处都是蛮人蛮兵,不然早就投奔金州,跟随平辽侯打仗。

    平辽侯八年间。

    从一名白身做到侯爵,管理一方军镇。

    整个大周军方,无人不震,无人不惊,无人不叹,无人不羡。

    不过此等丰功伟业,不论何人也不敢当众称自己也能做到。

    杨玉接触了辽民。

    他虽然同样佩服平辽侯,但是此时有所明悟。

    平辽侯为何短短八年,就能立下如此功绩,做出这等事业,其中这些辽民之功不得不提。

    到了河湾子,辽民们告知,再往前数十里,就有蛮族的军队。

    杨玉兵少,不敢轻举妄动。

    把沿路的地形,传回去了后方,以便让大军做好出行的计划,他一部则停留在河湾子。

    几名蛮族的探马,早就发现了这一支不同于金江军的军队,猜到了是大周国内的援军。

    他们不声不响躲在暗处,见这支军队立营,知道对方可能要常驻,因此正准备离开回去通报。

    可这一带都是平原,杨玉一营既然作为前锋,肯定有丰富的经验,有人发现了几名敌军探马。

    双方追赶逃离一番后,无功返回营地,告知了杨玉,蛮族军队已经侦得了他们的迹象。

    杨玉因此派了更多的探马出去,提防蛮族大军来偷袭。

    河湾子前面的沿沟子。

    这里没有官方的称呼,都是百信们私下所传。

    一直到清末的时候,大量的闯关东的汉人,首先是到了辽东,也就是辽宁,少部分到了吉林较为肥沃的地区。

    因为此两地的人口已经极多,最后闯关东的汉人,找不到更好的地方,才逐渐到了未开发的黑龙江,寻找适合落脚的土地。

    而到了此地的汉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里面供奉着石佛,叫做石佛庙。

    百姓们也才逐渐改口,称此地为石佛,到了民国,石佛这个地名,才记载到了官方的名册中,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为了杜绝金江军偷袭海州的危险,这里驻扎了一营蛮兵,守将是老将阿骨。

    他已经驻守这里年余,不光士兵们百无聊赖,连他也无所事事,开始了打猎用来消磨时光。

    虽然这里一带都是平原,但是野鸡野兔,甚至獐子什么的,还是能寻到不少。

    正在打猎的时候,士兵们找了过来,告知有敌军出现,他立马退回了营地。

    回了营地就召集全营士兵。

    一边整顿军纪,告知各兵不得继续松懈,一边督促各兵清点兵器,严厉告诫不得私自擅动。

    把敌情送去了后方,阿骨思来想去,觉得己方士气因为常年的驻守,导致低落,不利于出战。

    因此对驻守河湾子的守军,并没有发动进攻。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开始严厉督促士兵,把这些时日的松懈气氛,驱逐出去。

    一紧一松才是正道。

    蛮兵虽然精锐,却也做不到长年累月的严防死守,因此他前番放任了一丝的松懈。

    现在知道了军情,立马开始紧了起来。

    杨玉的几名探马,本来还想要去暗自查探清楚对方的军情,被早有准备的阿骨的探马发现。

    蛮族从草原获得了大量的战马,且本身就有不少的战马,因此蛮族的战马都很强壮。

    而国内援军的战马,马况不如蛮军,且又刚经历过渡海,导致马的精力还没有恢复。

    几名探马都没有逃过蛮兵探马的追杀,全部被射于马下。

    杨玉等不到探马的消息,知道多半牺牲或者被俘虏,因此更加严密防守,一直到后方又来了一千金陵兵。

    且运送来了补给,他的一营,现在才算是恢复了大半的实力。

    “那里的守军才三百人?”

    杨玉又一次向辽民们确认,辽民们不敢打包票。

    “以前是的。”

    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十拿九稳的事情。

    胜者为王。

    打了胜仗,什么战略都能说是高瞻远瞩。

    败者,不管什么理由,都是借口,都是无能。

    杨玉作为前锋。

    不但要为大军探路,也要根据形势,扫除遇到的小障碍,为大军争取更多行军时间。

    首功必拿。

    杨玉带领两千军,直扑河湾子。

    阿骨不想用几百士气没有恢复的士兵去打仗,而且对方兵力众多,因此用探马隔绝对方的打探。

    以此拖延了对方数日,得知探马告知对面两千兵力来攻,他主动选择了撤退。

    所以等杨玉到达的时候,只看到了空无一人的营地。

    “他吗的,跑的倒是快。”

    杨玉好不容易下了战心,见状也不敢深追,选择了停留脚步,等待后方的大军。

    收到杨玉的战报,史鼐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吓得一身冷汗。

    连发急命,告诫他不得浪战。

    史鼐就是这个性子。

    原来在辽西的时候,就从来不会主动出击,而是以守为主,这回领军作战,同样不愿意轻易进攻。

    此时。

    国内援军终于齐至大营,各营已经整编完毕,史鼐召集诸军,昭告一番。

    才带领大军出营,顺着杨玉的路线,往北而上。

    ……

    蒙古部落多,各部联合出击,却没有统一的号令。

    林丹汗以汗命,集合大军作战,以他的威望,都无法让蒙古军做到整齐一致。

    说来说去,无非名器和威望。

    喀尔喀各部的大台吉,有威望没有名器。

    林丹汗有名器没有威望。

    只有草原上,出现即有名器,又有威望的大汗,才能做到军令无人敢犯。

    其实大周也是同样的道理。

    萨尔浒之战,各路大军接连败北,也是因为这道理,各军也是没有严格遵照军令。

    友军作战,或见死不救,或撤退。

    哪怕英勇作战的,也是各自为阵,无法形成合力。

    忠顺王多年在太上皇眼皮子底下,都能做到拉拢不少的势力,实乃他的看家本领,见缝插针,许下重利。

    哈喇慎部首领罕孛罗势,响应了忠顺王的号召。

    随同他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小部落,几千骑兵过了双台子河,往三岔河而去。

    准备进攻牛庄驿。

    蛮族各处的老兵老将都抽调去了皇台吉处,准备用来对付金江军的正面战场,其余的地方大多都兵力空虚。

    牛庄驿是海州卫北边的防线,派了多尔衮来负责此地。

    年轻的多尔衮,不但没有畏惧和害怕,反而充满了精力,浑身上下散发着信心。

    他的行为,也感动了此地的蛮兵们。

    听到敌军来攻打牛庄驿,多尔衮虽然想要表现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够格带领镶白旗,尽快真正的成为一旗之主。

    但是却并没有莽撞,而是选择在河边阻击敌人。

    蒙古军骑兵机动能力强,各部骑兵四处寻找浅处,用以过河。

    多尔衮则把蛮族骑兵派了出去,见到蒙古骑兵过河,就下马射之,多次击退蒙古军。

    西岸分了十数支的蒙古骑兵,没有一个成功的。

    罕孛罗势感到丢脸,他已经知道对面的是多尔衮,是老奴最小的儿子之一,是第十四个儿子。

    自己当年没有打过老奴,连他最小的儿子们都打不过吗。

    因此竟然制作羊皮筏子,准备让蒙古兵乘坐羊皮筏子强行渡河。

    制作好了十数个羊皮筏子,蒙古兵们坐在羊皮筏子上,在大河中间,与岸上的蛮族兵对射。

    他们站都站不稳,当然射不过对方。

    河中的蒙古兵纷纷乘坐羊皮筏子退了回来。

    多尔衮没有因为就此一招,而觉得显不出自己的本事,没有年轻人的急于表现之心。

    反而犹如老将一般的沉稳,死死的守着这条河。

    以弓矢让数千蒙古兵,望河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