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逆风飞扬的青菜 !
博文回来没几日,就到了正式去翰林院报道的日子了。
一大早,博文就穿上官服,早早的赶到翰林院门口。博文今天穿的官服是朝廷统一下发的,原本有些大,家里的绣娘帮着改了一下。
翰林们的官服、官帽、官靴,朝廷只下发一套,听赵继宏说,朝廷发的官服质量不好,官员们一般都要自己去定制,自家有绣娘的就自己按朝廷样式做,没绣娘的就到专门的店里买。
虽然家里有绣娘,但琇莹还是跟清妍一起,去专门的店里给博文又买了一套新官服。
到了店里,清妍才发现,这做官的成本还挺大的。像博文庶吉士的官服,分高中低三种档次,像朝廷发的就是最差的,一套大概一百多两银子;好的,要五百多两银子;就是像琇莹给博文选的中等的,一套下来,也要两百八十多两银子。
清妍算了一下,博文庶吉士的俸禄每月是二十多两银子,全年的收入也不够买一套中等官服的,而且,听说,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其他补贴也不多,难怪都说是穷翰林呢!清妍暗暗的撇了撇嘴。
此时,被亲妹妹鄙视的穷翰林何博文,正昂首挺胸的站在翰林院的正堂里,与其他同年庶吉士和前三甲一起,正聆听翰林院学士的训话,等待分配具体差事。
翰林院大学士谢琤,如今兼职太傅,平日他都不在翰林院,翰林院诸事都由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主持,有重要事情再汇报他即可。而侍读学士谢游最近也被皇上抓差,所以,今天给新科进士们训导的是侍讲学士谭元文。
谭元文也是状元出身,在翰林院呆了二十多年,是翰林院的活字典。谭学士一点都不拿架子,和和气气地对这些翰林新兵们交谈鼓励一番,“诸生们寒窗数载,今朝金榜题名,又入得翰林院这样的清贵衙署,需定要恪尽职守,为君分忧。”
“学生谨记!”众人在状元郎的带领下,立刻表态,一定要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接下来交代他们在翰林院要做的事情。按照惯例,一甲三人:状元郎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都是直接入职翰林院。而庶吉士们则没有正式入职,他们要跟着翰林们学习,由翰林们安排差事,一边学习一边办差。等三年散馆时,经过考核,再确定是在翰林院授编修职务还是派往六部任职。
也就是说,庶吉士与一甲们的差距也就是前三年的差距,后面的路基本上就是一致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博文的老丈人羡慕博文了,这起点比同年进士们可就高了许多,同等职位,京官向来比地方官要高一级,这还不包括因为职务便利,能结认各种大佬的隐形好处呢。
因为之前有谢游的关照,何博文被分到比较随和的王翰林这里,帮助王翰林做些整理编撰事务。
已经在翰林院呆了十几年的王翰林,为人清雅脱俗,当年也是个“玉面探花郎”,诗书清贵世家出身,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史实尤为熟悉,说话间,妙语连珠,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这让博文压力很大,生怕被王翰林骂没文化。
因为现在王翰林手上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每天基本上就是喝喝茶看看书,所以,王翰林交待了日常事务后,就让博文多去翰林院的藏书库看看。
博文恭恭敬敬的跟王翰林行了礼,道了谢,就去藏书库里看书去了。
翰林院的藏书库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子,里面有三排长廊的房子,按类别进行分类。博文看着门上的标牌,找到了农书所在的库房。
藏书库的每一个库房都有专门的书吏看管,类似后世的图书管理员。博文在书吏那里登记了一下,就进去库房了。
农书类虽然冷僻一些,但是个大库房,看库房房间的个数,里面的藏书应该不少。但博文刚进去就出来了,可能是来这个库房看书的人比较少吧,这个库房的空气里有一股霉味。
博文赶紧过去跟书吏打个招呼,就把库房的窗户打开了,通了一会,博文才感觉好一些,就开始顺着书架,一排排的看过去,发现书架上的书籍很多,但摆放的很杂乱,分类也不清晰,而且很久没有人看了,上面一层厚厚的灰。
看来,在翰林院,这些关于农业的书,是很少有人看的。于是,一向珍惜书籍,又有点强迫症的何博文,就给自己找了事做。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博文每天先到王翰林那里报个道,看没有事情了,就到藏书库里,拉着书吏一起,整理起书库来。
细细整理后,博文才发觉,这里虽说的是农书类别,但许多水利、锻造、建筑等书也都在这里。
于是,博文和书吏商量,把书籍再细分一下类别,比如农业种植、农业工具、河道介绍,水利建筑、房屋建筑等类别,在每类中,再按书名第一个字的笔画排序,在书柜上标上号码,下面标明是笔画几到笔画几的,同样笔画的,按第二个字的笔画,以此类推。
通过十多天的努力,将整个农书书库的书整理了一边,管理的书吏也发现,这样整理以后,以后找书变得很容易了。
整理好书籍后,博文又在书吏的大屋子里,摆了两个大书桌,带了副笔墨纸砚,开始在这里看书、抄书和收集资料了。
因为博文记得要推广新种子的种植,所以,博文首先要收集的,就是北方郡府的农业种植情况了。
他首先找到了有关京城附近的土壤质量的介绍,又查阅了相关县志,查看了各府郡历来种植的农业作物和产量,同时,对各地的水利修建的情况也有了大体的了解。
因为刚刚整理过书库,各类书籍查找速度很快,所以,博文资料收集的速度很快。不到一个月,就整理出二十多本册子出来。
通过整理,何博文对北方各郡府的农耕、水利情况也了解的很清楚了。
他无比庆幸自己能留在翰林院,要不然,光是收集这些资料,他估计,就是花费几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收集的这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