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 逆风飞扬的青菜 >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还乡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还乡

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逆风飞扬的青菜 !

    后来,唐坤乾遇到了之前的好友彭晨宇,彭晨宇当年正好考上进士,知道他的才华,也同情他的遭遇,就请他做个师爷。为了能继续寻找母亲与妹妹,他答应了好友的聘请。

    于是,这些年,他一边做师爷,一边到处打听母亲和妹妹的下落。

    这些年,唐师爷也没有再结婚。因为原来订婚的姑娘,早就嫁人了,而他,因为当年在大牢里受刑伤了身体,所以,也就准备一个人孤老终身了。

    唐师爷看着妹妹,虽然年纪不小了,但面色红润有光泽,而旁边那个莽汉,虽然人看起来有些粗鲁,但关心妹妹的感情是没有假的,看来,妹妹这些年,过得还不错。终于找到了妹妹,这下子,可以放心的去见母亲了。

    而杨老太太看着唐师爷,心里很酸楚。

    她的哥哥,当年才华横溢,年仅18岁就考取了举人,曾经是多么的光彩照人,是父母亲的骄傲。现在,还不到花甲之年,居然就白发苍苍,还孑然一身,不知道吃了多少苦。

    想到这里,杨老太太不禁掩面大哭起来,弄得唐师爷也忍不住的又流下眼泪。

    杨老爷子有点手足无措,这么多年第一次见舅兄,一见面,还差点甩舅兄一个跟头,唉,老婆子待会还不知道怎么埋怨他呢。

    好在有三舅舅和秀梅,两人带着孩子们,拜见了舅爷爷,让孩子们缠着舅爷爷,再去哄着奶奶(姥姥),唐师爷看着满屋的大人孩子,又听妹妹介绍博文,小小年纪就考过秀才,还是个禀生,也很是欣慰,虽然自己没孩子,但看到妹妹家人丁兴旺,孩子们有出息,还是很高兴的。

    原本准备过两天就回去的行程,又被推迟了好几天。

    因为唐师爷听说,妹妹已经把母亲的骨灰葬在杨家堡附近的山上,就准备回去跟彭知府请个假,过两天跟妹妹一起,去给母亲上个坟,做个法事。

    在等待唐师爷的几天里,精明的三舅舅拉着何名礼,在何名礼买的荒地旁,也买了十亩荒地,又在桃花村买了二十亩的旱地。因为他悄悄的跟名礼嘀咕,现在在府衙里有人了,以后,那块地上建铺子,说不定就能办下房契了呢。还跟名礼商量,看那块地上,盖什么样的铺子合适。

    对三舅舅的精明与敏感,何名礼也是无语了,这脑袋瓜子转的也太快了些吧。

    不过,不得不承认,三舅兄说的也对,以唐师爷的能力,办下房契不是什么大事,这么看,那块地要好好规划一下,做的好的话,说不定又能挣大钱了呢。

    ******

    终于回到杨家堡了。

    何名礼先带着博文拜见了何老爹和族长、夫子,定好三日后请客后,就与博文一起回县城了,他们要先去县衙办好秀才文书,同时,要去拜见县瑜李书轩。

    李书轩今年也很开心,本次院试,邗江县总共录取了十九人,其中,有两名是博文的同学,也就是前年入学的不到十五岁的童生,这样的成绩算是近年最好的了,关键,还有一名禀生。邗江县总共也就三名禀生,还是好多年前考取的了。今年的禀生还不过十五岁,毫无疑问,明年自己的考评,一个“优”是跑不掉的了。

    在知县跟本县秀才见面的会上,作为禀生的何博文,做了声情并茂的发言。

    他发自肺腑的感谢,让人觉得,如果当年知县和县瑜,没有让他们这些年幼的童生进入县学读书,他们还在茫茫学海中摸索,不知道前进的方向,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所以,知县、县瑜和县学的夫子们,那就是大海航行中的顶塔,是学子们迷茫人生中的指路人。

    知县大人也被自己的行为感动了,感动之余,当场就让师爷给每个秀才发了五两银子作为奖励,当然,博文作为禀生,更是需要拿了十两银子才是配得上的。

    博文不知道知县大人回过神来,会不会后悔,反正,他听秀才们感谢的声音更大了,也更真诚了。

    在县衙里,衙役们看见新出炉的禀生老爷,客客气气的跟葛连城见礼,还感谢他对姐姐的照顾。大家伙又不平衡了,明明就是禀生老爷的姐姐在照顾葛家小子好吗?禀生老爷居然还给葛家小子说谢谢,又想踹葛家小子了怎么办?!

    葛夫人清扬,在听到弟弟考中秀才的那天,就在门口贴了告示,“主家有喜,三天半价”,一连三天,面馆外排的队就没断过。

    所以,大半个城的人都知道,“味美面馆”老板娘的弟弟考上禀生了,还不到15岁呢。

    一时间,邗江县的媒婆们可是忙起来了,县里有女儿的人家,都让她们去问新出炉的禀生老爷有没有定亲。害的博文好久都不能出门,也对着姐姐好一顿埋怨。

    杨氏族长还让博文到族学里,给族学里的小孩子们上了一天的课,传授了一下考试经验。

    把博荣和振远激动的不行,这可是他们的文哥哥啊,偶像啊。

    何博文到族学的时候,特意带了一套一百零八本的《大唐律》,送给杨氏族学的学子们,虽然只是他自己的手抄本,但还是让李夫子热泪盈眶,这可是在外面,花钱也买不到的啊。

    博文还向李夫子承诺,以后,还会陆续抄些书籍送回来,特别是,在县学里看到的,那些四书五经的注释,他准备挑比较好的,系统的抄一整套出来,送给族学,这次因为时间紧,来不及了。

    因为博文这一路走来,他知道,对于他们这样寒门学子,在科举上最欠缺的就是这样的书籍了。

    以己度人,他觉得,只有自己有能力,就要尽可能的反馈族学,这样,才不枉杨氏族学这么多年,尽心尽力的培养他们这些外姓人。

    听了博文的话,不仅是李夫子,就是旁边的杨氏族人,也感动万分。特别是杨老族长,拉着博文的手都不放。

    即便他们不考科举,也知道,博文说的书籍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对杨氏族学的学子们,帮助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