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民国二三事 !
19路军其他兄弟部队,不管是78师还是60师,上来的第一仗总是能打出威风,赢得美名。可作为19路军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师,61师上来这几天,跟日本人接触小战斗不少,没占到什么便宜不说,如今第一次上规模的战斗,又被日本人一举突破有河流作为屏障的既设阵地。
61师从上到下,脸上都要火辣辣的了。
脸最搁不住的,当然是61师的最高长官张炎了。因为61师师长毛维寿因病不在职,身为副师长兼122旅旅长的张炎就成了61师此时的当家人。
张炎是广东湛江人,但他却出生在越南,甚至他的母亲也是越南人。10岁的时候张炎才跟父亲回到中国,年幼的张炎当过倒茶的茶馆小伙计,做过苦力,苦日子过不下去才投奔堂兄所在的粤军。
此时的张炎刚好30岁,正是中国人的而立之年,别看岁数不大,他在军中却很有威名。19路军在高兴圩与红军的生死之战,蔡廷锴亲自率领固守高兴圩的5个团被彭de怀的红三军团打得几乎全军崩溃,而张炎指挥的6个团却打败了林biao的红一军团,杀回高兴圩,把19路军从总覆灭的边缘中救了回来。
青年得志,张炎和他的61师自然很有王牌军的自我感觉。
可这回,纪家桥阵地没几个小时就丢了,偏偏被打垮的9连还属于他张炎的看家部队,兼任旅长的61师122旅。于公于私,张炎都坐不住了。
此时的敌情已经非常严重,日军第14联队第2大队渡河夺取纪家桥之后继续向北前进,又夺取了122旅第6团设置炮兵阵地的姚家湾,之后又突进夺取了钟家宅,短短几个小时,连续攻下三个大的居民点,成功地在蕴藻浜北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一旦被日军稳住阵脚,守住这个桥头堡,则蕴藻浜防线将失去河流依托。身经百战的张炎深知厉害,他迅速抽调全师的力量组织反击。
丢掉的阵地都属于122旅第6团3营的防区。首先顶上来拦截日军的,就是3营营长李荣熙。哪里丢掉的,就要从哪里找回来。
李荣熙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国队第20期,和翁照垣旅长是同属于骑兵科的同学。面对昔日的兵学老师,李营长带着两个连就迎头冲上,从西面死死缠住突进的日军,闻讯赶来的第2营也从东面赶来,一起夹击日军,双方迅速在钟家宅、姚家湾一带展开激战。
张炎也亲自赶到前线,在离前线不远的张家村设立指挥部,督军反击。为了加强打击力量,到上午9点,第5团一个营也奉命加入围攻,然而战况却非常不利。三个营官兵拼死冲击,却无法冲破日军阵地。
11点,张炎又投入一个营,再次发起总攻,全线一起压上。激战到下午1点,两小时奋战之后,战斗却还是没有进展!
下午2点,天气更加寒冷了,上午的雨雪天气变成了大雪,来自南国的广东子弟,在泥泞的水田中,趟过冰冷的河水,又发起了第三次全线进攻。
中国军队前仆后继,舍死冲锋,终于在下午3点多反击夺回了钟家宅。
然而,中国军人们已经筋疲力尽。谁都没想到,日军一个大队竟然是如此难打,投入整整一个半团的精锐部队,在半天时间近乎连续不断的强攻之后,还是无法将日军赶回去。官兵们连早饭都没吃就投入战斗,疲惫不堪,又冻又饿,最初的锐气也被消磨了。
而且,这个地区属于水网地带,“细流纵横”,部队前进也很艰难,而日军的火力不但强,配置也很精巧。中国军人虽然舍生忘死,带头冲锋的基层军官更是伤亡惨重,但却无法拿下姚家湾。
恶战中,6团3营长李荣熙中校中弹牺牲,6团中校团附黄权也战死沙场,6团团长郑为楫也负了伤。
团营长死的死,伤的伤,进攻,也只能停顿了下来。
战斗从凌晨打到下午,三次全线进攻都被打退,团营长一死一伤。这样的惨烈战斗,让61师官兵始料未及。
很多人玩过兵棋类或即时战略的游戏,像帝国时代这种游戏,不管什么兵种的部队,不管他伤亡有多大,只要你鼠标一点,虚拟的部队立即就会按照你的指令扑上去,把兵员数字拼到零为止。
但是,真实的战斗不是游戏。
看着无数战友就在自己身边死去,眼看敌人的阵地前我方战士尸横遍地却冲不上去,挫败感和恐惧感很容易让战士们丧失勇气,接下去的进攻也会绵软无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真实的战斗中,经常会看到进攻部队人数众多,却无力反复进攻的例子,因为在恶战之后,部队已经怵了,松了,甚至软了。
能在绝境中秉承决死的精神,面对几乎九死一生的结局,却依然能勇敢冲锋的。这就是精锐部队和杂牌军最本质的区别,战斗意志。
而61师,就是这样一支战斗意志非常旺盛,打得起硬仗恶战的部队。
三次冲锋失败,尸横遍野之后,61师的战士们含着眼泪把伤员和战友的遗体运下,各分队重新划分冲击方向,步兵重新补充弹药,火力队重新标定射击目标,匆匆扒了几口饭。仅仅三个多小时的准备后,第四次全线进攻又开始了!
晚上7点半,大雪依然在下,没有照明弹,没有月亮,只有爆炸的火光让人能辨明冲锋者的身影。122旅5团和6团的官兵再次凶猛的扑杀上去。
然而,战斗依然惨烈,日军退缩在姚家湾阵地,密集火力封锁住了所有接近的冲锋道路,日军机枪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射击精准。苦战一直持续到九点多,已经激战一个多小时的61师战士依然不肯放弃,顽强的往前挤压着,但却始终不能摧垮日军阵地。
眼看这场全线进攻又将无奈终止之际,奇变突生。姚家湾南面河对岸,突然枪声大作。
原来,日军控制的两个大居民点,渡过蕴藻浜,以北首先是纪家桥,再往北是姚家湾。每个居民点之间几乎都有小河间隔。相比之下,姚家湾更深入中国军队阵地,因此双方争夺的焦点一直在姚家湾,纪家桥这边的日军只是和中国军队隔河枪战,战斗并不激烈。但这回,中国军队却冷不防一刀砍向了纪家桥以北,姚家湾以南地区。
这是一次成功的奇袭,而这次奇袭的故事,战后被越传越神。
我军苦战,自己达申未已,势濒危。六十辈者大忿,慷慨请决死,各缠大爆弹环其胸背及四体,并以火油濡上下衣,分伍潜入敌阵,突扑地搪掌,弹齐发,骨肉皆糜碎。贼出不意,当者亦糜碎;远近相应,仓卒中,贼以为大军袭至,遂大溃。我军趁势遂北,十余里而后止,浜水为之不流。”
慷慨赴死,与敌集体同归于尽。这样的故事,无疑让人为之震撼激动。而故事的版本也越传越多,比如还有趁着敌人熟睡,摸入敌营,与敌同归于尽的。
然而,故事终究只是故事,却并非事实。
纪家桥血战,自晨至夜,12小时内中国军队四次全线进攻。日军想熟睡,他睡得着吗?7点半到9点,别说仗正打得激烈,就是不打仗也不是睡觉的点啊。
何况如此狭小正在激战的日军阵地,60个人如何能潜入?而且但凡是人肉炸弹,都是要挤到人堆里,起码是要靠近日本人才有作用的,可六十个人潜入,要想不被敌人发现,却又得离日本人远一点,还要能做一齐拉响炸弹,这样互相矛盾的集体自杀式攻击,其实根本没法做到。至于“搪掌,弹齐发”,在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中,还想拿“搪掌”的声音作为一齐拉炸弹的暗号,更是富有想象力。
那么,在传说的背后,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奇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