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 !
马希范在位的时间还比较长,一直活到公元947年才因病身亡,这一来,楚国那些小马驹们就开始正式争槽了。雅文♀◇小▽◆说?
马希范死时49岁,儿子也早已成年了,但是根据马殷临终前的遗嘱,王位要让自己的儿子轮留坐庄,马希范虽然无道,但对老爹的这个遗愿还是没有违背,所以在死前就曾话,要把王位传给弟弟马希广。
马希广是马殷的第三十五子,为人谦和谨慎,很得马希范的钟爱,很早时就将其任命为武安节度使、天策府都尉,实际上就是拿他当接班人培养,马希范死前又正式将王位传给了他,按理说是不应该出现什么意外的。
但是马希广生性懦弱,威望又不高,不能完全控制局势。另外他的哥哥,武平(治在朗州)节度使马希萼在马殷所余诸子中年纪最长,威望最高,本来应该由他来继承王位才最合适,所以又有一部分人支持马希萼。于是朝中就分成了两派,开始激烈交锋,最终的结果是朝臣们按照马希范临终前的遗愿,立马希广为王。
但是仅过了三年,马希萼就在朗州(今湖南常德)起兵,并在后汉乾佑三年(95o年)的十一月攻陷了潭州,马希广兵败后被处死。
但马希萼称王后,就与另外一个弟弟马希崇闹起矛盾,结果马希崇又动政变,把马希萼擒住后押送到衡山幽禁起来,然后自立为楚王。
可是马希崇用这种方式称王,朝臣们都不满意,马希萼在朗州的旧部更以讨逆为名起兵,就连他他派去押送马希萼的将官们也背叛了他,转过头又将马希萼拥立为衡山王,然后开始招兵买马,口口声声称要打回潭州讨伐反贼。
这一来,马希崇大为惊慌,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去向宿敌南唐求救。这就直接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南唐中主接到马希崇的求救后,大喜过望,立即命边镐带一万兵马从袁州(今江西省宜春)进入楚境,因为在此之前。前楚王马希萼也向南唐求援,双方都在引狼入室,所以边镐这一路上根本就没遇到抵抗,顺顺利利地进入了潭州,随后控制了潭州的局势。楚国就这么灭亡了。
边镐进入潭州后,马希崇还心存侥幸,对他大加贿赂,希望能留居潭州,但边镐却讥笑他道:“我们南唐跟你们马家做了六十年的仇敌,也没有敢存灭你楚国的念头,如今你们兄弟相残,困国自灭,就不要有什么别的打算了。”
马希崇无可奈何,只好率亲信族人号哭登船去了金陵。被李璟被封为永泰军节度使,居扬州。后来马希萼也被李璟弄到了金陵,并在此病故。
李璟一仗未打就灭了楚国,当时的形势对他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
就在吴国灭楚的一年以前,中原大乱,先是汉隐帝刘承佑血洗朝堂,杀了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等人,随后后汉的枢密使郭威又在邺都起兵,打进大梁,并自立为皇帝。
郭威虽是有道明君。但刚刚上台,并不能让人看出他的过人之处。
而且就在郭威称帝后的一年内,又跟北汉的刘崇以及兖州的慕容彦先后开战,到吴国灭楚时。后周的战事还没有全部结束。
面对着两线的大好局面,南唐君臣们高兴得忘乎所以。一次宴会上,李璟的宠臣魏岑甚至对他说:“臣年轻的时候去过魏博,对那里还是很有感情,所以请陛下北定中原之日,将臣封为魏博节度使。”
李璟听罢美滋滋地表示同意。魏岑则立刻跪下来谢恩。在这个时候,南唐君臣之中,都还陶醉在即将一统天下的喜悦之中。但实际上,随着后周的崛起,这一天已经永远也不会来临了。
李璟的治国才能,跟郭威父子相比,相差得就不是一星半点了。郭威父子治理国家,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两手都硬。
而李璟在文治上马马虎虎,如果用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来衡量他的话,李璟的人品还是非常好的,但对于一个帝王来讲,他确实没有什么作为。
李璟饱读诗书,又文采斐然,朝中所用也大多是饱学之士,政治上不能称之为**。
当时在南唐掌权的主要大臣有——冯延已、冯延鲁、魏岑、陈觉、查文徽等五人,被人合称为“五鬼”,这个称谓应是来自于政敌的污蔑,因为这五人也不见有什么祸国殃民的恶行,而且南唐的百姓在李璟这一朝中,日子过得还算相对不错。
但是这几个大臣也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而真正有才能的韩熙载、李建勋等人又一直不受李璟的重用。李璟本人的权力欲也不强,国家的政事能推出去就往外推,自己跑回宫里做诗,而且做起诗来水平相当高。
比如说他曾填过一《应长天》的词,其文如下——一钩初月临汝镜,蝉鬓凤钗慵不整。
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李璟做诗大抵都是这种格调,看得出来,他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但就是怎么也看不出来诗中帝王的气度。
要说李璟在政治上的无能还不足以使南唐没落下来,但在军事上的不足却给这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闽国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了,再说一下南唐在湖南的遭遇。李璟用边镐轻取湖南,然后又用他守湖南。
边镐这个人并不残暴,前次南唐灭闽时,边镐也是主将之一,因为在攻克建州之后,能保全俘虏的性命,所以人称“边佛爷”。这次南唐灭楚,又是他领军,在进入潭州后,街上的店铺都能照常营业,湖南闹饥荒,他又打开马家粮仓,救济饥民,所以人称“边菩萨”。
边镐刚被任命为武安节度使时,湖南人对他寄予厚望,但这个时候。南唐派来的特使也来了,把湖南的金银珠宝、奇花异石都运到金陵,同时派官来湖南征收税赋,并且十分苛刻。而此时做为湖南最高长官的边镐却一言不,只是在潭州一味地做佛事。这一来,湖南百姓大失所望,都改口管他叫“边和尚”。
边镐军事才能也十分有限,南唐灭楚后。虽然马家势力已被铲除了,但马希萼的旧部刘言仍带着数万人盘踞在朗州(今湖南常德),李璟曾命边镐对其采取措施,但是边镐找来了一些从朗州方面过来的人调查,这些人都说刘言安分守己,没有作乱的迹象。
边镐竟信以为真,不但不对朗州采取行动,连必要的防备都没有去做,结果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的十月,刘言果然在朗州起兵。派部下王逵、周行逢等率兵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仅十余天就打到了潭州城下。
边镐对此毫无防备,只得弃城而逃。他这一走,南唐在湖南的各城守将也纷纷逃走,结果湖南全境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被刘言全部夺了回去。这个时候,距南唐灭楚不过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南唐在短短的几年间,分别向南方两个邻国闽和楚先后开战,机会都非常好,可是战果却一团糟。
不但没能占到便宜,反而是损兵折将。同时因为连年用兵,把李昪留下的那点家底败得一干二净,不得已只得向国内百姓增加税赋,又有大量官员趁机大搞贪污**。
李璟为人宽厚。反腐的力度也不强,官员们对他没有顾忌,便开始相互勾结,上下其手,大肆贪墨,把李昪留下的那股清廉之风彻底断送。
国内百姓对此也是极度不满。各方面的矛盾都因这两次战事的失利而激化起来。
到这个时候,李璟才想起来父亲临终时对他说过的话,叫他要“善交邻邦,保住社稷,千万不要去学隋炀帝,自恃强大而擅动兵戈,最终自取灭亡。”
李璟回想起来十分懊悔,这时有人劝他:“愿陛下今后数十年不要再动兵戈,或许国家可以小康。”李璟立刻就说道:“岂止数十年?
朕这一辈子都不想用兵了。”然而,就在湖南事件结束一年多后,后周太祖郭威就去世了,雄心勃勃地周世宗柴荣当上了皇帝,这样就是李璟想不动兵,也是不可能做到了。
南唐和后周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当年郭威率兵赴关中讨伐三镇之叛时(详见五代风云卷),李璟就曾经派兵干涉过。
后来慕容彦在兖州造反,李璟又派兵在南线策应。这两次南唐出兵的规模虽小,但都属于那种趁火打劫型的,性质还是比较恶劣,所以也让后周方面觉得十分反感。
但这两次交恶,还不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真正造成两国间必有一战的根本原因,是缘于他们在当时政治版图中的特殊地位。
后周做为中原大国,一向以中原正朔自居,有一统天下的主观意愿。
而南唐做为南方第一大国、天下第二强国,同时又一向是以李唐的正统传人自居,也有恢复本朝宗社的强烈愿望。
这两国辖境紧紧相连,东西相接边界长达两千余里,几乎又是一个南北朝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交战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王朴在《平边策》中,也是把南唐定为了要的敌人,并指出了战胜南唐的具体手段。
他认为,南唐地域辽阔,在长江的南北两岸,以及淮河的南岸都占有大量的国土,而且这个国家又比较富庶,很难将其一次性地彻底消灭掉,所以应该利用两国拥有大段边界这一特点,不段兵对其骚扰。
南人柔弱,只要周军一出动,南唐必定要派出大量兵力救援,那么国力自然就会得到消耗,这样反复多次,等南唐的国力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派出大军,一举把它彻底消灭掉。
看得出来,王朴提出得这个战略构想确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在这个时候,周军的作战能力要明显强于唐军,所以后周只要是派兵进入南唐,南唐就必须要全力以赴地进行防御,不然就无法对抗周军的进攻。但这样一来,又会大量消耗本国的国力,怎么都是被动。这对于后周来说。确实是个用力少而收功多的绝佳策略,所以它也成为了柴荣对南唐用兵的基本策略。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初一,柴荣正式任命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并以忠武军节度使王彦为副部署。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位将领,出兵攻打南唐。
柴荣此次出兵,把第一个攻击目标定在了寿州(今安徽寿县)。寿州地处江淮平原中部,控扼淮、淝两河流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从地图上看去,如果将后周的都城大梁和南唐的都城金陵连成一条直线的话,寿州几乎就在这条直线之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尽管寿州的位置如此重要,但南唐仍然没有对其给与足够得重视。当时因为淮河每到冬天的枯水期,水位就会大幅下降,最浅的时候,两岸居民可以趟水而过。南唐为了防止中原趁枯水期对其进犯,就常年在淮河南岸驻军,称为“把浅”。
可是到了南唐在楚国失利之后。国家经费捉襟见肘,寿州监军吴廷绍就上表对李璟称:“国家连年用兵,经费不足,“把浅”的军队放在那里,常年不打一仗,没有用处不说,还要空费国家钱粮,干脆撤掉算了。”
李璟此时正为自己连年劳师无功而懊悔不已,听完后立即批准,竟然把这支军队撤了回去。这一举动。等于是自动拆毁了对后周的第一道防线,性质无异于自掘坟墓。
十二月初,李谷率领后周的南征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淮河一线。在正阳(淮河渡口,今安徽颍上县东南)建造浮桥,非常从容地渡过淮河,略做休整后,继续向南推进。在这期间,竟然没有受到唐军的半点阻碍。
十二月十日。周军就已进抵寿州城下,并在此击败唐军两千余人,随后便开始攻城。南唐因为在此之前,对来自中原的威胁估计严重不足,防备就更加不足。所以等周军真正入境之后,举国上下,都被吓得惊慌失措,一片混乱。
幸亏当时坐镇在寿州的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可称得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率领唐军,积极防守,这才挡住了周军的攻势。
刘仁赡,字守惠,他的父亲刘金,原是从杨行密起事的三十六英雄之一,属于淮南老一辈的造反阶级战斗家,所以刘仁赡也算是将门虎子了。刘仁赡生于大唐的光化三年(公元9oo年),本人在淮南也是老资历,在吴国时,就曾历任过多州刺史,因有政绩颇为世人所称道。李昪篡国后,刘仁赡被调入禁军工作,后迁升至鄂州(今武汉)节度使,不久后又转任为寿州节度使,从此后就一直留在寿州工作。
刘仁赡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精通儒术,又熟识兵书战策,是典型的全面型人才。早些时候,寿州监军吴廷绍上表请求撤回“把浅”部队时,
刘仁赡就极力上书表示不可,认为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临战经验来判断,后周和南唐之间必有一战,如果现在将“把浅”部队撤回的话,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这个意见无疑是非常正确,但是李璟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作起诗来妙言不断,办起事却是昏招迭出,天生就对正确的意见有免疫能力,所以不予采纳。等到后周军队真正攻来之时,南唐君臣因毫无防备,被惊得慌作一团。
而此时刘仁赡却又变得不慌不忙,若无其事地组织部队对外防御,一派大将风度。
不过南唐光靠刘仁赡这一个明白人,也只能管得住寿州城里,城外的形势仍然是很不乐观。
十二月十五日,后周的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在寿州城东的山口镇击溃了唐军一千多人。
紧跟着周军又在次年(956年)的正月初三,于上窑(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上窑镇)再次击败唐军一千多人。
仅三天之后,后周皇帝柴荣就在这接二连三的胜利鼓舞下,下诏尽提马步三军,御驾亲征淮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