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86章 大周王朝

第86章 大周王朝

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 !

    随着雄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轰然倒塌,中国历史也终于走进了这个最为血腥和混乱的年代。 北方五朝先后问鼎中原,南方十国也各自称霸一方,契丹铁骑,雄踞塞外,虎视眈眈。万里山河,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云暗。

    其后数十年间,两大民族激烈碰撞,四方豪杰粉墨登场,百战灭梁的李存勖、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认贼作父的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柴荣,你争我夺,拼死厮杀,千古功名,一堆白骨,问苍茫大地,又将谁主沉浮?

    本书以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史料,向人全景展示了这一幅鲜血与英魂辉映、屈辱与豪气共存的历史画卷。

    南北朝虽然时间比较长,但其结束之后的隋唐,从制度上并没有什么改变,比如说当时隋代地方上的总管,就是从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转变来的。而且在南北朝结束后,还出现了盛唐,仍然是重外轻内,以至于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整个中原竟然无兵可派。

    可是在经过了五代之后,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思路则转变为重内轻外,宋代虽然也有节度使,但跟唐代的节度使完全不同,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大幅加强。可以简单的想一下,在五代结束之前,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出现过三国、南北朝、及五代这三次大分裂时代。时间几乎占到从秦朝到五代这一千多年历史的百分之四十。而在这一千年中,权臣篡位、大规模的将领拥兵割据,拥兵造反发生过多少次,已经很难计算了,因为太多。

    可是到了五代之后,除了吴三桂这个特殊情况外,大规模的武将叛乱就已经没有了,权臣篡位的事情也不再发生,对比一下还是很明显的。

    不过这个序还是有点毛病,因为很多朋友看完不理解。就是没有把道理写清楚,我在改改,完善一下。多谢提醒了。

    147

    公元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大梁(开封府所在城)城外的军营里,接过了后汉李太后传下的诰书册文、国宝玉玺,自皋门(开封北门)进入皇宫大内,在崇元殿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广顺。这样,五代中的最后一个王朝,也就是后周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后周立国之后,总得来说形势不容乐观。首先郭威原本是后汉的枢密使,不管他是因为什么不得已的苦衷,而将后汉颠覆,都不符合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规范,这也是后周立国的一个先天不足。

    其次,后周是在后汉的基础上立国的。而后汉这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它给国内百姓所造成的伤害却绝不逊色于五代当中的任何一个朝代。一方面内战连连,水旱频发。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而且又相互倾轧,斗争异常激烈,完全不顾百姓死活,所以到后周开国时。国内的经济基础一团糟。再有,就是在郭威称帝后,国内以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为代表的一些藩镇,因为此前一直支持后汉政权,所以对郭威心存恐惧,表面上虽然也对他表示归顺。但实际上是口服心不服,时刻准备作乱。

    最后,就是后周所面临的外部威胁仍然没有解除,而且这一点,也成为了后周这个新生政权所要经历的第一场考验。

    郭威率军攻入大梁后,满心以为朝中的群臣们会一窝蜂地拥立他当皇帝,谁知道这帮大臣的神经不知怎么就集体迟钝下来了。好像对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感冒,就连五代骑墙派的代表人物冯道都没有拥立他为帝的意思。

    郭威对这种情况缺乏思想准备,只好暂时同意拥立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帝。

    不过最终郭威还是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再次发动兵变,重返大梁,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而当时刘赟刚刚走到宋州(今河南商丘),也被郭威派人原地扣押了下来(详见五代风云卷)。

    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他刚听到郭威攻入大梁的消息后,气急败坏,立刻就准备发兵对其进行讨伐。

    然而部队刚刚集合好,他就听说自己的儿子刘赟已经被立为皇帝。刘崇听完非常兴奋,美滋滋地对人说道:“我儿子当上了皇帝,我还有什么好要求的,赶紧叫部队解散!”然后又派人去京城打探消息。

    这时郭威仍在大梁,他正谋划着篡位,不想跟刘崇发生冲突,就手指自己脖子上的一处刺青说道:“回去告诉你家主人,我是雕过青的人,古今中外,

    全世界范围内,你们听没听说出现过‘雕青天子’?”郭威早年经历比较坎坷,是普通士兵出身,虽然没被在脸上刻字,但还是在脖颈后面刺下了一支麻雀,所以人称“郭雀儿”。

    那使者不知道郭威是在忽悠他,便回去向刘崇禀报。刘崇为人也比较实在,听完立刻大喜道:“对呀!一个雕过青的人怎么能做皇帝呢?”于是更加放下心来,坐在家里等着儿子即位的好消息。

    但实际上郭威说的是个伪命题,因为古代皇帝这个职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连无赖都可以当皇帝,脖子上刺了只鸟又怕什么呢?所以刘崇刚刚坐在家里高兴了几天,就传来了郭威已经在大梁称帝,儿子也被扣留在宋州的消息。这一下,刘崇慌得手足无措,赶紧再派使者去见郭威,求他能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将他送往太原。

    然而刘赟是曾被册封为皇帝的人,像这样的人郭威肯定是不会让他再活下去的,于是便接着忽悠刘崇说道:“老哥你放心吧!刘赟现在挺好的,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我现在就派人把他接到京师,封个大官儿,安排一个好住处,你在河东帮我守好疆土,我就把你封为王爵,让你永远镇守河东。”

    刘崇听完之后大呼上当,后悔不已。知道这个儿子肯定是回不来了。不过像他们这种做大事的人,在感情上都比较淡漠,所以也就不管儿子的死活了,

    立即于当年正月十六日在晋阳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也就是在同一天,郭威下令将他的儿子刘赟在宋州处死。

    北汉开国之后。情况也是一团糟。一个是领土面积狭小,只有并、汾、忻、代、宪、岚、隆、蔚、沁、辽、麟、石等十二州土地。大致包括今天山西的中部和陕西的一小部分,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北汉的内政方面,也是非常混乱,

    刘崇刚当上皇帝,就对手下人说:“我是因为高祖(刘知远)的基业,一夕之间,崩于粉碎,这才万不得已当得皇帝。仔细看一下,我算什么天子?你们又能算得上什么大臣?

    因此不能像那些大国一样过日子。”于是到发工资的时候。宰相这个级别的,每月发给一百串钱,节度使这个级别的,每月发给三十串钱,再往下的官员,也就只能是给点补贴了。

    可是单靠他给开出的这点工资,官员们实在是养不起家。于是只好去贪。刘崇又自知理亏,所以也从不干涉,搞得举国官员都在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最终把这个矛盾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去了。

    然而刘崇遇到的麻烦还不只于此,对他造成最大威胁的,还要说是与北汉处于敌对状态的后周。因为后周是个大国。刘崇自知无力与其抗衡,所以只得去寻找外援。

    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有节制调度之意。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任命为诸军节度使,这是节度使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朝廷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任命大量的持节都督,使其成为一个军区的统帅,其后这些持节都督开始拥兵自重,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成为相对独立的地方诸侯。

    三国时期,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设立军镇,逐渐演化成都督区,魏晋年间因循旧制,都在重要地区设有持节都督,使其享有较高的军政大权。

    所以这一时期的持节都督,可以看成是唐、五代节度使的前身。

    唐朝初年,也曾设有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共有四十一个都督府,分统天下州县,但后期除少数军事活动频繁地区仍然保留外,绝大多数则被省罢。

    贞观年间曾按名山大川的走势,将天下分成十道,分别是河南、河北、河东、关内、岭南、剑南、江南、陇右(六盘山——陇山以西)、淮南、山南(长江以北、秦岭以南),但这十道仅为地理区域,没有行政级别,朝廷偶然会向诸道分派观风、巡察等使,但不常设。

    直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出于御边的需要,逐渐在边防一线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等十个军镇,其长官则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实为九节度,一经略,岭南五府为经略使)。

    安史之乱后,朝廷出于平叛的目的,在内地相继设立军镇,直接增至二十余道,重要军镇设节度使,赐旌节,领数州之地。次要军镇则设防御使或观察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

    其后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军镇数量也越来越多,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上《十道录》称:“国内凡三十一节度,十一观察”军镇数量已经大幅增加。

    至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称:“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

    至此大唐国内军镇划分基本成型,并一直保持至唐末。

    唐朝节度使权力极大,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上马官军,下马管民,集军、民、财三政大权于一身,杀官可至刺史,其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佐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文武具备,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独立王国,将其称之为诸侯绝不为过。

    当然,并非所有的节度使都有割据能力,近代有学者提出唐朝藩镇可以划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或是“长期割据型、一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等几种类型,都有道理。

    但总得来说,在黄巢起义前,唐朝国内藩镇都是服从朝廷管理的,而且除了河北魏博、成德等少数几个藩镇外,朝廷都有能力决定藩镇节度使的任免。但在黄巢起义结束后,藩镇势力变得急剧膨胀,朝廷就再也无法对其控制了。

    节度使权力过大,是唐朝灭亡及五代动乱之源。五代十国中,绝大多数朝代及国家的建立者,都是以节度使的身份起家,仅有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在中央掌权,可见节度使在当时影响力之大。

    直到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吸取了前代人的惨痛教训,于乾德三年(965),下令将地方赋税全部运送中央,仅留一小部分维持日常开支,这就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同年又下令诸州府甄选精兵送往中央,又削弱了节度使的兵权。

    到宋太宗时期,又诏令节度使所属支郡直属中央,其后又委派朝臣出任知州、知府,使节度使的权限大幅降低,最后只是作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和有功的文武大臣,节度使这才算是真正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军镇数量暴增,设在原大唐领地上的军镇数量超过一百,这还不包括契丹在内地设立的军镇及今越南境内的交州靖海军,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河东节度使,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都是由此而来,其次是河北的天雄和卢龙。

    南方的吴(南唐)因淮南节度使而来,南汉因清海军节度使而来,吴越因镇海、镇东节度使而来,楚(湖南)因武安节度使而来、前后蜀国因西川节度使而来,荆南因荆南节度使而来,闽因福州节度使而来,这些在正文中有述,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几个地方长官的名目。

    观察使: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国家方镇中,重镇称节度使,次镇称观察使,其级别略低于节度使,僚属将佐数量略少于节度使,但同为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防御使 :全称防御守捉使,唐朝前期置于西北边镇,后期置于内地军事冲要地区,分都防御使和州防御使两种。都防御使可领数州,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州防御使掌管一州军事,往往由刺史兼任,又常与团练使互兼。

    团练使 :全称为团练守捉使,分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两种。都团练使设原设在南方不设节度使之地,领数州至十数州不等,常由观察使兼任,黄巢起义后,都团练使多数升为节度使。州团练使是只负责一州军事的官职,级别等同于防御使,常由刺史兼任。(未完待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