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十一章 唐明皇11

第十一章 唐明皇11

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 !

    当然在开元执政的这几年里,姚崇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政绩的,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不崇尚虚华,也从不迷信,特别是对当时的佛教假借渡化众生之名,行敛财之实,消耗百姓财富,浪费大量社会资源,非常的痛恨。 嗯,有时事情是一体两面,昨日我们在莫高窟看唐朝的壁画,当时必定让费不少民脂民膏,但现在让当地政府赚不少观光财,增加财政收入。真是,前人挖窟窿,后人填窟窿,真好

    武则天及中宗李显两朝,由于崇信佛教,对兴建佛寺非常热衷,甚至很多皇亲国戚,大量竞赛兴建佛寺与雕刻佛像,现今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就大多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虽然造就无数的历史遗产,供后人欣赏,但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此外因为当和尚及尼姑不用缴纳税赋,还可以拿到信徒的布施,所以很多人虽然没有佛教信仰也跑去出家。姚崇大概不会像阿q一样,认为“凡是尼姑必然跟和尚通奸”甚至更恶劣的认为,“和尚摸得,我为何摸不得”,但确实很多寺庙中的出家人不守清规,甚至藏污纳垢,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是姚崇所想要改善的。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姚崇上疏反对兴建佛寺并要求严格整顿和尚尼姑的数量,在奏书中,姚崇是这么说的:

    “佛图澄不能存赵,鸠摩罗什不能存秦,齐襄、梁武,未免祸殃。但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

    姚崇在这里把他对宗教的观念讲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如果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的,就就是佛的化身。在奏章中他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信仰佛教并不保证当政者能得到好的回报。读者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下面我只做简洁说明。

    佛图澄是西域高僧,后赵石勒石虎都很崇敬他,并建了许多佛寺,但后赵在石虎去世后很快就灭亡亡于冉闵之手,石虎的养子;鸠摩罗什被后秦帝姚兴奉为国师,但姚兴去世后,后秦迅速亡于北魏拓跋氏;北齐高澄高欢长子崇信佛教。在就在即将篡夺北魏帝位的前夕,被仆人刺杀;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到处建佛寺,倾全国之力信佛,而在侯景之乱时饿死宫城。这四个例子是用来说明帝王信奉佛教并不因此而有好的下场或回报。

    其实姚崇有一个更现成的例子可以说,但我估计他不敢,这个例子就是李显李隆基伯父,在他当皇帝的那几年,也一样四处建寺庙,但李显的下场就如前文所提到的,相比前面四位。实在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何写历史你最好写古代史,而不能随便写现代史,特别是解放之后的历史,因为你写现代史,如果不小心挖了共和国的历史上某位领导的疮疤。那他的孝子贤孙,或是政治继承人肯定要跳脚。为了明哲保身,绝不能随便说,也不能随便写,在这一点上,古今并无太大的不同。所以“革命”尚未成功,红小将们仍须努力啊

    无论如何,结果李隆基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严格淘汰全国的和尚跟尼姑,针对不是真心要出家及行为不端的,强迫他她们不许留在寺庙,最后有一万二千人因而还俗。

    连载更新

    如果说。以入世的精神来对待佛教只是体现姚崇信仰的初步,处理蝗灾则完全显现出姚崇勇往直前,不畏天命也不人云亦云的勇者精神。

    开元四年,东部地区蝗虫成灾,把所有的庄稼啃食殆尽,黄河南北的农民,逃亡一空,而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因为传统观念,农民不敢扑杀蝗虫,只敢在农田旁空地设香案,焚香祝祷请蝗虫离开,可以想见,这方法没有用。姚崇于是下令捕杀蝗虫,派御史到各地督导,这时候,汴州刺史州长倪若水却不让御史进入州境,并公然宣称:“蝗虫是天灾,不是扑杀就能解决问题,只要在上位者增进品德修养,天灾自然消失;刘聪汉赵帝国第三任皇帝,该国是五胡乱华十九国第一个建立的国家时代,就是对蝗虫采取扑杀掩埋的方法,结果灾害更大历史有记载这一次蝗灾,但没有记载扑杀掩埋”

    姚崇听到消息,十分火大,但他知道倪若水之前在中央当过高官,在地方政绩也不错,只是比较顽固一些,对付这种人,必须要让他心服口服,无可辩解才行,于是写信给他,在信上用倪若水的来对付他,信上是这么说的:“诚如倪州长所言,刘聪本来的品德修为就不是太好,所以克制不住妖孽;但当今天子盛德,妖孽肯定无法超过其恩德。所以关键在地方长官,如果按你的,是不是阁下的恩德不足,所以蝗虫才会危害汴州”

    倪若水看到这封信,知道自己已经让姚崇给绕进圈子里了,如果再坚持不遵从,姚崇将信的内容一公开,自己就糗大了所以只好乖乖让御史入境,督导人民扑杀蝗虫。

    在灭蝗上,姚崇的方式是这样的,他在奏章上说:“蝗虫其实很怕人,所以容易驱赶,而且每块田地都是有主人的,让他们去救自己的田地,一定会不辞辛劳,请同意让老百姓在夜里燃火,虫会被光吸引,就容易扑杀,然后把虫焚烧,挖坎掩埋,一定能消灭蝗虫。”

    灭蝗政策实施后,取得很大的成效,虽然蝗灾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因为有采取灭蝗政策,所以没有发生大饥荒,姚崇在这件事情上,确实对人民的帮助很大。

    前面说过,在姚崇卖力演出,李隆基热情赞助的情况下,政变的主要功臣,姚崇的政治对手们,新此时已经是“死的死,逃的逃,还有些人滚到山沟里”。都已经远离权力中心。

    为了让姚崇能好好做事,不让他有后顾之忧,李隆基精心挑选了他心目中最佳二把手卢怀慎,担任黄门监门下省最高长官;姚崇此时是中书省最高长官,紫徽令。

    卢怀慎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没有作用这句话可不是我自己编的,而是我们的皇帝老子,李隆基先生说的。而且是在当事人卢怀慎先生面前说的。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姚崇因为儿子的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政事堂的公文堆积如山,卢怀慎处理了老半天,没有几件事敢做裁决,束手无策,眼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好去禀告皇帝看该怎么处理。这样的宰相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无能还是守分端视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他

    李隆基是这么告诉他的:“我把天下交给姚崇,而你是我们华丽的摆设,所以别紧张,该干嘛干嘛去。政事等姚崇回来就解决了。“

    果然姚崇回来后,一下子就全部处理完毕,世界又开始正常运转

    不过卢怀慎很有风度,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所以主要就扮演配合的角色,虽然外面嘲笑他是“伴食宰相”,但是两人的组合。效果反而出乎意料的好,而且卢怀慎很正直,多次纠举出一些不符规范或法纪的事。开元盛世的奠造,他其实有一定的功劳。

    开元四年,卢怀慎去世,临终前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等人。李隆基接受了。

    卢怀慎去世后,接替他的人是源耀乾,虽然同样是宰相,不过是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兼任。

    有一次,姚崇患疟疾,每次源耀乾来报告政事时,李隆基一听就知道源耀乾是否请教过姚崇。通常请教过姚崇的,李隆基都会表示满意,没有请教过姚崇的,李隆基通常会有意见,然后就会说:“为何不请教姚崇”源耀乾觉得这样自己太麻烦了可能也太丢脸了,就上奏请求,把姚崇迁到四方馆接待外国宾客的,家人也可前来侍候。姚崇认为自己患病,不适合住哪里,想要推辞,李隆基说:“让你住四方馆,是为了帝国利益,只恨无法让你住在皇宫内,不用推辞”

    连载更新

    盛极而衰,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乃是自然运行的道理。

    李隆基待姚崇如此之贴心,似乎这个信任牢不可破,山可枯,海可烂,此情永不渝是吗

    当然不是,帝王对大臣所讲的话,不会比花花公子对女人讲的话还可靠多少。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在李隆基对姚崇十分信任,不可或缺的同一年,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李隆基对姚崇的信任有了改变,此时距离姚崇在开元元年担任宰相只有短短的三年。

    前文说过,姚崇的两个儿子光禄少卿宫廷宴会副部长姚彝,宗正少卿皇族事务副部长姚异平常就喜爱结交朋友,也经常收受外人馈赠,外面的风评不是太好,刚开始李隆基认为是别人有意打击姚崇,所以也不在意,甚至处罚举发的人,但从“三人成虎”及“曾参杀人”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只要讲的人多了之后,再强大的信任也会动摇。所以自从李隆基的身旁陆续有人在不经意中透露出“姚二代”的劣迹后,李隆基不免也有些怀疑,甚至到后来开始怀疑姚崇是不是有意纵容或是牵涉其中。

    信任就像是玻璃杯,一旦有了裂缝,也就离破裂不远了。这时,姚崇的一个亲信,紫微省中书省的主书赵诲,被人举发接受胡人的贿赂,本来这算不上一件特别大的事,但李隆基突然大发雷霆,不但要求仔细调查,还亲自审问。

    眼看亲信可能要被判重刑,姚崇不忍心,于是上疏替赵诲辩解,希望能减轻其刑责,不料奏章呈上后如石沉大海般完全没有回应,而刚好这时候京师大赦,姚崇本以为赵诲可以获得减刑,单独名单公布,赵诲单独没有获得减刑,被判杖一百,流放岭南。这样警告及暗示的味道便相当浓厚了。

    至此,姚崇已经完全了解皇帝心中的不满,他思前想后,决定急流勇退,于是断然以年老体弱为由姚崇本年66岁,上疏请求辞去宰相职位。李隆基虽然不无遗憾,但终究批准,姚崇免除所有职务

    ,只保留开府仪同三司散官,无具体职务,可上朝参与大臣奏事。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转变态度呢

    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种逆反的心理,姚崇当初要求皇帝答应十大条件才接任宰相,而十大条件对皇帝来说是很大的忍耐,等于是一种君臣间的契约,对李隆基来说,为了国家好,我可以忍耐,但同样的,你姚崇身为大臣也必须表现过人的道德情操,这样你对我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可是我李隆基牺牲自己,做了很大的克制,却发现你姚崇纵容儿子,纵容亲信做一些不道德的事,这样李隆基在心态上就很难忍受,必然爆发。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相似的例子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张居正的故事。张居正是明神宗的老师,在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明神宗非常尊敬与信任这位老师与大臣,给他几乎相当于君王的权力,但张居正死后不久,明神宗就大肆清算张居正,只差没有鞭尸而已,为什么因为张居正死后,他的政敌纷纷上书指控张居正罪行,特别是生活骄傲奢侈的一面。皇帝派人调查,发现其中有很多是真的。而张居正却是在讲学时口口声声要皇帝遵循圣人简朴之道,这让皇帝不得不怀疑张居正在皇帝面前是一套,背后又是另外一套,最后对张居正的看法产生180度的变化。详见黄仁宇著作:万历十五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