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 !
、仁厚君王俗话说“龙眼无恩”,权力最能磨灭人们心底的善良,所以历代君王多为心黑手狠、天性凉薄之辈。在众多帝王中,杨广当属异数,他的宽容仁厚是史书上罕见地。
即使是对身边的人,甚至是宫女和太监,他都非常温和宽厚,也很少对他们发火。
隋文帝宽减刑法,去除了前朝一些残酷的施刑手段,但对犯“十恶”之罪者仍然不予赦免,照样采用残虐之刑,这便是“十恶不赦”这个典故的由来。隋炀帝心肠较软,即位后进一步宽减刑法,在法律中废除了“十恶”之条。
李世民等人指责隋炀帝害死两个亲弟弟,甚至连他的嫡亲叔叔,曾经威震天下的大将军杨爽也是死于他的阴谋,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造谣。隋炀帝即位后,只杀了废太子杨勇,他的身份太特殊,很有可能被某些对新朝不满的人利用拥立,造成政治动荡,甚至是国家的内乱。
换成谁坐在杨广的那个位置,怕是也不会留下他的命。对于谋反作乱的四弟、五弟,他在擒获后也都礼遇未杀,只是幽禁而已,还允其父子相聚,有时甚至带在身边,让他们能出外散心。
反倒是李世民自己杀四弟李元吉,灭其满门,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在人性的宽和上显然远不如杨广。
对于臣子、将领和世家子弟,杨广也一向优容宽待。比起心狠手辣的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他的人情味要浓得多。萧琮、杨约、裴炬、裴蕴、宇文述这些人,都是随驾十几二十年的老臣,他从没有慢待过半分。有些他信重的大臣死后,他甚至会伤心地在人前垂泪。
据《资治通鉴》记载,杨玄感造反时很多世家子弟投降叛军,如果放在其它朝代,恐怕会祸及满门。
但杨广却能理解这些人被迫从贼的苦衷,对其亲族不予追究,甚至连谋反者本人也多有被宽恕者。
后人谣传杨广喜欢屠戮功臣,是一种恶意的诋毁。若论起不乱杀臣属,杨广在历代帝王中肯定在前十之列。
后世曾有不少实例来证实杨广是不折不扣的暴君,然而这些都是在有心人的编造煽惑下,对前朝末世皇帝的一种诋毁,目的就在于加强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的合理性,所以不可妄然轻信,需要逐一考证辨析。
在夺哥哥皇位的问题上,杨广确实用了心计,甚至有矫饰的地方,但基本也算是公平竞争,角逐的是才华、能力和在大臣中的口碑、在老皇帝杨坚心中的位置,杨广最终胜出,取杨勇而代之,这和李世民兵变篡位的暴力夺权是有本质不同地。
从道德上看,杨广抢这个皇位也无可厚非。做为一个十几岁就才华远胜太子的皇子,就算不去争抢,任由哥哥杨勇即了位,恐怕杨勇也没有气度和胆量去包容一个曾经统领四十万大军征服江南,为大隋打下半壁江山的大将军弟弟。
李世民曾以杨广杀高颎来指责他是残暴之君,甚至还将杨玄感造反时编造的政治攻击大加宣扬,藉此来丑化隋炀帝。
说杨广南征时倾慕南朝皇后张丽华,欲收为内宠,但高颎担心张丽华红颜祸水,像妲己一样魅惑君王,所以就横加阻挠,于是**的杨广自此便对高颎怀恨在心,即位后找借口将其杀害。
这种说法完全是**裸的血口喷人,故事编得一点也不合情理。杨广**倜傥,南征灭陈那年只有二十岁,而张丽华当时已经年过四十,一个二十岁的少年英杰倾慕一个半老徐娘,还朝思暮想着要纳入帐中,这显然是很荒谬地。
而且当时杨广还并非太子,杨勇的太子位还很稳固,高颎根本料不到他日后竟会即位,而一个亲王取个漂亮女人,干高颎何事?干江山社稷何事?
稍一推敲,这种流言就不攻自破。但掌控了话语权的李世民当然不会去客观分析此事,更对杨广和张丽华的年龄只字不提。
其实污蔑者从来都不需要事实和真相,只须按着政治目的去刻意误导即可。而愚昧的百姓只知道人云亦云,又哪有思考和分辨的能力?不自觉地又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随着李唐王朝的大力宣扬,加之民间百姓的以讹传讹,这则荒诞不经、破绽百出的说法却流传甚广,迷惑了不知多少人。
事实上,杨广杀高颎主要是因为政治斗争。高颎是废太子杨勇的岳父,在帝位争夺时,一直坚定地站在杨勇一边,在老皇帝面前说杨广的坏话,竭力反对改立杨广为太子。
而且高颎在军中的势力盘根错节,严重威胁到了杨广的帝位和隋朝统治的稳定,任谁坐在皇位之上,怕是也不会容忍这样一个芒刺的长期存在。
开皇十九年时,为了招待前来朝觐的突厥启民可汗,炀帝下令宇文恺制造可容三千人居住的帐蓬,宇文弼便对高颎说:“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指责炀帝奢侈无度,高颎深表赞同。
结果二人讨论为人告发,于607年8月被杨广以“诽谤朝政罪”一同处死。杨广为人向来宽厚,对臣属比较宽容,少有如朱元璋般杀戮之举。他一直疑忌唐公李渊,好几次对其进行打压,有一次甚至还把他抓了起来。但杨广终究是心软,没有上位者常见的那种狠辣残酷、杀伐决断,既然找不到确凿证据,他就不忍心冤杀一位大臣。
李渊看透了他的性情,一直谨小慎微,韬光养晦,杨广终于为其所惑,犯下大错,竟将河东十几郡重镇交给李渊管理,让他负责北御突厥,给了他聚兵坐大的机会。
人们常说“用人不疑”,既怀疑对方忠诚却又委以重任,隋炀帝的这个安排无疑糊涂得很。究其根由,其实是其性格中的心软、宽厚、优柔寡断等因素所致。
杨广被冠以“暴君”的又一个理由,就是传言中说他与薛道衡“和诗”时,薛道衡作的诗超过了他,杨广就心生不快,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诛杀。
人们据此指责他心胸狭窄,对大臣任意杀戮,不是宽容之君,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李世民派人散步的谎言。据《隋书》-《薛道衡传》记载: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曾上《高祖文皇帝颂》,杨广看后很不高兴,他对苏威说:“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鱼藻为《诗经》的《小雅》篇名,其中有“言万物失其性”、“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之蕴意。说白了,隋炀帝之所以不快,是因为薛道衡在对隋文帝的颂词中蕴涵讽刺意味,用竭力赞美隋文帝的办法来贬低隋炀帝。
不久之后,朝廷商讨新的律令,议论多时也无法决定,薛道衡便嘲讽道:“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
杨广因为高颎是杨勇一党,一贯和自己作对,且手握兵权,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才以诽谤皇帝为借口杀之,但处罚其实过重,所以一直是隋炀帝的心病。
于是他听了薛道衡的话,就认为薛道衡是高颎余党,是在为其被杀鸣不平,含沙射影讥刺自己的治政,这才令其自尽,这与写诗、嫉贤妒能是没有关系地。
李世民对将杨广丑化成残暴之君不遗余力,而他自己却信方士之言,仅仅因为大将张亮的名字合了谶纬,就将其处死,并籍没其家。
隋炀帝听说“十八子”的谣传后,也只是猜忌李渊,并没有无罪妄杀他。
而李世民听到“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民间谣传后,竟欲尽诛天下姓武之人,可见其心性之残狠。从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在李世民篡位之初,因得位不正,而总觉得统治不稳,心中相当忧惧不安。
李君羡功劳卓著,就因为是武安人、官居左武卫将军、镇守玄武门、封爵武连郡公,有几处与“武”字相关,且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边,李世民就找了一个拙劣的借口杀了他。
毋庸讳言,隋炀帝确实也妄杀过无辜大臣,曾因信方士之言而诛李浑一家。不过杨广做人还是有底线的,他曾经信任道士潘诞,让其配制长生不死之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骨髓入药之后,杨广就立即将其处死。要说起迷信仙道,大炼仙丹,号称“千古明君”的李世民也同样不能免俗,和秦始皇一样,唐太宗最终死于“吞金”(即药物中毒)。
君臣情谊----魏征李世民k宇文述杨广说起君臣情谊,人们常会想到魏征和李世民。然而却少有人知道,那些冒死谏言和虚心纳谏的故事,不过是两个戏子的高明表演罢了。更少有人知道,魏征死后,李世民亲自下令将其墓碑推倒,以发泄心中对魏征的怨恨。
在本人看来,说起君臣情谊,杨广和宇文述才堪称典范。宇文氏在北周时就是大世家,杨坚篡位后,很多宇文家的子弟不识时务,举兵造反,字文述少年从军,杀尽同族,为杨坚立下汉马功劳,被破格提拔为上柱国、褒国公,更在大隋平灭江南和西域的战争中立下大功。
杨广和宇文述之间的交情长达二十余年,初时杨广与杨勇争太子位,杨坚性喜节俭,因此给几个儿孙的俸禄定得都很微薄,身为晋王的杨广为了给父亲和母后留下好印象,在家中力行节俭,每餐菜不过两味,衣服鞋袜全由王妃亲手缝制,宫中每有赏赐,都拿出大半购买书籍,余者用来与文人相交……每年晋王府的开销居然还不及杨勇太子府的十分之一,如此简朴的行为也为他赢得了先帝的欣赏和贤德的美名。
但当在私下里收买宫中眼线、与世家子弟交往,拉拢群臣,讨好母亲的族人,应付几个姓独孤的舅舅的索贿时,杨广却从不吝啬。
他得知杨素喜欢东汉蔡邕的字,就花费两万贯巨资从江南购来,做为寿礼送给杨素。为了减轻宰相高颎的敌视,他竟让属下用了足足两年时间寻得《孙膑兵法》,还亲笔誊写了交到对方之手。
而与史万岁、贺若弼等军中武将的交往更是开销巨大。杨广为了得到权臣们的支持,花钱如同流水一般,但表面上还要做出清廉的姿态,这笔钱全靠宇文述暗中经营一些产业,并以宇文氏整个门阀倾力支持才能供给。为了凑足杨广结交文武百官的钱财,宇文述甚至不惜自毁前程,冒着被言官弹劾的风险大肆收受贿赂,吞没缴获的物资。
可以说,全靠了宇文述的私下资助,杨广才有财力拉拢朝臣,结交名士,进而在内外诸人的一致支持下击败前太子杨勇,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
杨广知恩图报,登位后对宇文述极为亲厚,宇文述成为大隋军界第一人,宇文家也权倾朝野。隋炀帝和宇文述有着超脱于君臣的深厚友情,即使在杨广登位后,和宇文述的交情也并未疏远,后来还结为了儿女亲家。杨广登位时的功臣要么侍宠而骄,要么洁身自持,都先后都与杨广疏远。
只有宇文述还是像杨广未当皇帝前一样,很自然地常进宫和他聊天,给他送些自己喜欢吃的美食。对于杨广来说,宇文述是亦臣亦友的存在。所以多年以来,宇文述在仕途上从无风浪,无论东征战败也好,子孙盗卖军粮也罢,在别人头上都是抄家灭族的大过,在宇文述身上却不过是小事儿一桩。
要说对身边的人信任、包容,知恩图报,这些性格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值得赞扬的优点,但放在一国之主身上却未必是好事。皇帝的本质是政客,政客必须无耻且心狠才能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益。
突厥人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时,局面万分危急,城内本就粮草将断,士兵吃不饱无力守城,负责城防的宇文化及兄弟见情势不妙,竟然想两头下注,盗卖军粮给突厥人,拿炀帝的安危和国家的利益换取城破后宇文家的一条后路。
后来援军赶到,突厥败退,盗卖军粮的事也被捅出,这本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但杨广念着与宇文述的交情,竟然只是降了宇文兄弟的官职,轻而易举地把这件危及自己皇位安全的罪行放了过去。
为上位者有上位者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如果连危及到自身安全的行为都可以容忍的话,那以后其他人谋反,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忌惮,反倒会给自身招来祸患。
隋炀帝重情念旧,知恩图报,他争夺太子位时主要靠杨素和宇文述二人相助,登基后不仅对这二人大加封赏,委以高官,还把长女嫁给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把杨素之子杨玄感破格提拔为礼部尚书。
结果正是他最信赖恩待的这两家害惨了他,在第二次远征高丽的关键时刻,眼看高句丽顶不住了,杨玄感却在后方举兵造反,与高句丽夹击隋军,害得隋军功败垂成。而深受皇恩的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更在江东煽起兵变,杨广死在他们手中,大隋也莫名其妙地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