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学 > 大汉龙骑 > 第二千零九十六章 平定扬州(127)

第二千零九十六章 平定扬州(127)

作者:皇叔刘司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二九文学 www.29wx.com,最快更新大汉龙骑 !

    对于秣陵军分兵之策,孙召并不认可,最少在他看来这时候选择分兵并不明智,当然就算换做刘澜自己的话,他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的理念向来是集中优势兵力,最不赞成的就是分兵,虽然他也经常采用分兵之策,但前提都是为了诱敌之后分割包围最终全部围歼,但像黄忠这样的情况下,刘澜肯定不会采取分兵的方式。

    但有些事情有些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拿关羽来说,他看过的兵书没有几百也有几十,可是你却从来不会在他的书房或者议事厅中看到任何一部兵书,这一点是早年间刘澜给他的建议,当然刘澜也是因为刘茵的教导。

    兵书只要知其中之理即可,看过便无须再看,因为兵书总归都是一本书,他是死物,而战场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不可不知兵书之理,但想要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名优秀的将领关键却不是你看过几部兵书,而是你不可不知兵。

    所以刘澜最常说的一句话,与其去翻那些看过的兵书,倒不如多去与你的士兵在一起,因为你要取得胜仗,最终需要的是你的部队,而你的指挥最多只是在原有的战斗力中提升百分之十罢了。

    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将领和士兵缺一不可,而黄忠和近卫军无疑就是最佳的组合,如果完美组合,你自然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可关键是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

    而像黄忠这样的武将,他的优势绝对不在冲阵破阵,刘澜很少会拿人去对比,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第二个关羽也绝对不会出现第二个赵云,所以当世人称他为小卫青的时候,对他来说不仅没有任何喜悦,反而还未他带来了不小的苦恼和压力,他还记得当时自己因为这个名号多么的苦恼,后来这个名号主簿淡化刘澜才算好转,而那时候的刘澜,也从小卫青变成了刘澜。

    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刘澜不断对他帐下所有的将领乃至于文士强调的,但强调归强调,虽然他不会对比,但是刘澜会做一个模板,这个模板绝对不是比较,而是会让他自己包括内阁更快了解一个人的途径。

    比如模板最经典也是第一人的关平,当时刘澜不仅在综合了其父关羽的意见,还有张飞、赵云以及绝大多数将领的评价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关平有着成为一员优秀将领的潜力,但是他最终能够成长为关羽吗,并不能,相反他如果能够稳步发展,最终更接近徐晃甚至有可能超越徐晃。

    这个评价是刘澜见过徐晃的一刻就觉得他非常像早年间的徐晃,不仅是性格还有他用兵时的习惯,都是喜欢长途奔袭的将领,而在心中有数之后,这才去综合众人的建议,当然评价有不少,但最终毫无疑问的都指向了徐晃,而这个时候当他自己以及关羽都提出要送他前往幽州时,刘澜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答应了关羽。

    让他去徐晃那里,就是希望他能够跟在徐晃身边能够成长,因为包括关羽在内都和刘澜的判断一致,留在徐州,对他的成长绝对不会有任何好处,首先是他们父子之间如同仇敌一般的关系,这就使得不管关羽是好是坏的建议,都会取得相反的结果,而起抱着如此一个态度,又怎么可能正常提升自己。

    可送到徐晃那边,那就不同了,虽然刘澜没有之言此人是关羽之子,只是告诉他这是故人之子,可善待,但决不可特殊化,所以他在辽东根本就不会得到任何特殊的待遇,当然就喜欢的本性,就算关羽打招呼,只怕他也不会真的给他搞特殊化,势必会一视同仁。

    而事实上刘澜并不知晓的一点是,不仅关羽暗中打了招呼,连张飞都传书让喜欢好生照顾,可徐晃从他参军就一直没有理会,更没有给予特殊的关照,只是有一次与东胡的大战中,徐晃却魄力亲自下达了一道命令,结果命令到了校尉这里,却出现的偏差,最终徐晃钦点的千长没能出发,相反是身为千长的关平在抓阄中不幸抓住了最短的一支签。

    关平成为了此次长途奔袭的千长,当部队出发,本来对关平另有安排的徐晃亲自前来却发现校尉临时对部队进行了调动,尤其是当徐晃得知关平被抽调追击之后,他气得当场就对校尉破口大骂。

    一点面子都不给,也不管身边的其他千长佰长,更别说什么都尉、裨将和偏将了,徐晃这么生气,主要是他居然敢违背自己的命令,毕竟这名千长是他钦点,但是校尉却敢突然换人去执行如此危险的先锋任务,难道是因为自己所点之将与他有什么私人交情?

    所谓关心则乱,他担心这个,又害怕是因为关平与其有嫌隙,是他故意让关平送死,毕竟这可是九死一生的任务,但是是之后很快他才知道,因为是九死一生,所以他和几名千长一致认为徐晃这样钦点千长不公平,所以他们几人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最终关平运气非常不好的抓到了阄,但对他来说,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校尉最初都不知晓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挨了这么一顿骂,所以他只能一五一十的把一切全部说了出来,之后便只能站在原地,等候徐晃处置,在他看来自己的是有错,毕竟是徐晃钦点,可他又没错,他们都是兄弟,这样被钦点送死不公平,所以他才会在不服气之下想出这么一个办法,在他看来,徐晃又怎么可能会关心到底是哪一位千长去执行的任务。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他现在才有些后悔不敢擅作主张,但真正让他感到后悔的是在言谈之中他知晓了关平居然是关羽的长子,他终于知道徐晃为什么会如此生气,也一事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错误,这个时候他就是想去召回关平,也来不及了。

    所以他亲自带着本部前往支援,因为这一仗的危险程度不仅徐晃清楚,他心里更清楚,九死一生,要不然徐晃也不会如此动怒,索性他最终及时赶到,当然当他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此战作为前军突击分队的关平不仅活了下来,甚至还成功完成任务,得到嘉奖。

    2175

    而关平也因此一战而一路高升,当然他的身份也成为了公开,不在是秘密,只不过却没有人会认为他是走关系,因为他的每一次晋升,都是靠着实打实的功劳,而关平能否达到刘澜们对他的预期,暂时还不好判断,但是他的发展绝对达到了刘澜、关羽甚至是徐晃的期望。

    而对于这样的模板还有很多人,这是刘澜对待所有年轻将领的方式,可以说在秣陵每一名年轻将领都有这么一份资料,用意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刘澜不可能认识每一名年轻的将领,可是当他有需要或者想要对他们进行一番了解的话,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这样的一份模板,这会让他用最快且最短的时间对他想要了解他所想要了解的将领。

    而对黄忠,刘澜其实也对他进行了一个模板的分析,当然这个分析可不会像关平那样评价他最终会成为谁,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希望关平有朝一日能够让他撕掉徐晃的标签,而黄忠肯定不会是他能够成为谁,而是他就是那个模板,谁会成为他。

    而刘澜对黄忠的评价,不能用中肯来形容,他只是用自己亲眼所看到的一切,结合黄忠各种习惯进行分析并定位,如果真要说在年轻将领之中有谁是他的模板,刘澜暂时还真找不出来能和黄忠相似之人。

    比如说,张飞以勇著称,关羽以用兵著称,而说到太史慈令人印象的无疑是他的箭术,所谓一技之长,这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而黄忠却是较为综合,他这几项都不差,可单独拎出来的和这几位去比,又都稍逊一筹。

    所以刘澜对他的评价就两个字中庸,而这也是为什么黄忠没有模板的原因,因为黄忠是属于全能型,而全能型往往也就意味着没有一项是他的强项和特长,这种没有一项强项的武将在刘澜帐下最多就是个中郎将,连偏将裨将都没有可能晋升,就是因为没有长项,没有特点,这才是最为致命的,而黄忠不同,在他那个年代,武将哪有什么竞争压力,都是低级军官,想成为将领,都是和他这样或者曹操这样都是文职转武职,而黄忠虽然平庸,但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这才有了他今日的成就。

    可是刘澜帐下的将领,尤其是年轻的将领,刘澜可能给他几年十几年的机会?而且就算给了,也不一定保证能够成材,而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因为时代已经不同了,黄忠这样类型的武将已经逐渐被淘汰,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做到了也就意味着你没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样样精通意味着样样都不精通,因为所学太杂,尤其是武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你的精力被划分成无数份之后,也就意味着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使其中一项达到顶峰,反观上述几人,他们可以把自己更多的经历放在自己的专长之上,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可想而知,在这个领域,又有谁会是他的对手?

    所以刘澜对他的评价就是弓术不如太史慈,武勇不如张飞,步兵排兵布阵不如关羽,骑兵奔袭骑战不如赵云,水军水战不如周泰,但是如果出现有用人的地方时,那毫无疑问选择黄忠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是合格的替补和第六人,当让他打先发,那他的能力又无法同这几个人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刘澜会一直把他留在身边,却又愿意给他统领一支本部的原因,因为他是真正的全才,什么都行。

    也许什么都行意味着什么也都不行,可他还有着独特的一面,那就是因为什么都懂,所以他看待问题要比很多武将都看得更长远更深入,因为他们所接触的只是一个点,而他是整个面,所以踏勘看问题的时候是会有局限性的,但是黄忠却不会,他能够综合考量,如果关羽用兵讲究的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和他的刀法相辅相成的习惯,那么黄忠用兵的习惯,则毫无疑问就是他的稳健,因为他看待问题更全面,所以他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在加上他这么多年的战斗经验,用兵之稳健就算是关羽也很难与他比拟,但也是因为他这样的一个用兵风格,所以他要取得大胜必然十分的困难,因为用兵保守,机会出现时如果没有八成的把握,他是绝对不敢轻易冒险的,可等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他又绝对不会触及,因为这一定是陷阱。

    所以关羽敢打七成把握之仗,赵云敢打六成把握之仗,而张飞却敢打五成把握之仗,至于刘澜,早年间敢打四成把握之仗,当然这是因为他已经退无可退,在没有选择之下,他能做到的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冒险,因为不冒险是死,冒险也是死,好在他的运气一直不差,要不然别说什么幽州辽东,可能早死在中部鲜卑了。

    刘澜爱用奇,也是这个时代用奇的大家,而关羽是他帐中为数几个能够齐整结合的将领,反观黄忠则是正面战场的用兵,毕竟北军的实力摆在那里,在他那个年代,放眼天下也没几个人能够与之相抗衡。

    改变是必须的,但黄忠却是唯一一个无法改变之人,因为年纪摆在那里,已经不可能再去接受其余的事物,可是其他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都处于中年,正是快速成长的时期,所以刘澜用他就用在了一个稳,因为他相信这一仗就算黄忠无法战胜他们,也不会像徐盛灰溜溜的被兵败而怀,不希望接到兵败消息的刘澜,这个时候自然开怀大笑。